时隔三年,古田小伙在颇受好评的《Fallacy & Bias》后回归,新作《观点与舆论》包含了更多他对群体思考与舆论认知的理解与讲述,并在比前作更加多元的音乐尝试中带来更新的音乐印象。本期 UPEE 有幸邀请古田小伙进行专访,分享《观点与舆论》之中他想表达的内容,以及这张专辑的幕后。
UPEE:相比《Fallacy & Bias》专辑简介之中提及的“这些景色有时不经意间跳动在了琴键上,被我捕捉下来,最后肆意随机地发展,形成了总共40分钟左右的六首歌”这样相对来说散漫的创作契机,《观点与舆论》似乎在表达的内容上更为明确、具体;同时相比某种不带预设立场的“探讨”,如专辑前半部分的几首曲目都更像在阐述现象同时引出你的见解——可以分享是什么让你想到以此为主题来创作,并且在这些曲目之中你期待听众接受到哪些信息?
古田小伙:是的,整张专辑都在围绕着“观点”与“舆论”这俩玩意儿进行探讨。想用这两个主题来创作的原因之一是,很多人似乎对于生活中原本很荒谬的事情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了。我想通过一个时间线,也就是“事件发生→新闻报道→选择性报道与报道失实→大众情绪滋生→事件模糊与观点失真”的时间线,来叙事性地把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串下来。这也是专辑文本内容口语化的一大重要原因,因为我觉得越是贴近生活的东西,越不能用凝练的作词来表达,否则处理不好极其容易产生高高在上俯视群众,飘渺虚浮的奇怪视角,听众be like:你算老几?你在教我做事?与听众的连接就这么丢失了。
说到期待听众接受哪些信息,如果看过专辑介绍的朋友会知道,这张专辑是一个表达我个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大部分时间都在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我自己的想法,本来是期望大家可以在敞开心扉的我面前找到一些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事情,寻求可能的共鸣,但是被说成说教味儿重我觉得有些委屈。可能我的作词还是有些不那么平易近人啦,不过反正大家听完之后还是该干啥干啥,我要是真的有那个号召力把作品拿来说教,而不仅仅是表达自我的内心活动,那我可以去当老师、当教授了哈哈哈。最终大家如何解读是大家的事情,即使出现了对作品的“谬误与偏见”,也是“观点与舆论”的一部分,可以误解,但要是误解太严重太离谱了,还不愿意听我解释,我会背地里画圈圈诅咒你(讲笑
UPEE:除了曲目文本所带有的内容之外,《观点与舆论》“迷失了第四页”的封面视觉也似乎参与到了概念叙事中。你想通过这个封面传递什么内容,以及再次与霍莉合作,你们的合作是怎样进行的?
古田小伙:一开始是我提出了一个四格漫画的呈现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带有叙事性,会让人思考其中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评论区刚好这两天出现了一些解读,我觉得非常棒棒,他们觉得丢了第四幅画,整体变得不知所云了。正如无法面面俱到的新闻,无法面面俱到的叙事,群众一传十十传百后,原有事件细节面目全非,导致我们无法对这个事件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也正如大家对于这张专辑有着千万种认知,庆幸的是,大家在努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求关于封面的真相,寻求关于歌词的意义,即使认为是说教(我真的没有很在意被说成是说教),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鸟嘴医生拿出锤子,病人流出恐惧的泪水,然后是鲜血淋漓的病人和粘上红色的锤子。最后是红色的鲜花,上方挂着的《谬误与偏见》(图五中间是病人的️棺材?) 重点是图四没了。根据专辑概念来看,应该是真相被恶意剪辑。表面上看是鸟嘴医生恶意杀人,但真相是什么?能力有限,想不出来了。
——来自网易云音乐用户 @重塑实验报告的权利 评论
再次与霍莉合作,我觉得她实在是太适合了。目前她在意大利学习绘画艺术,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线上沟通进行的,从鸟嘴医生这个善恶不明的特殊形象,到如同现实中的你我,被捂住双耳双眼和嘴的人,到整体黑暗的色调,那种诡异而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息是她最擅长的东西。基本我们沟通完整体框架后,她没过多久就搞定了,后续基本没啥太大改动,她是爽快的乙方,我是爽快的甲方。Perfect
UPEE:除了从上一张专辑到《观点与舆论》都有在合作的霍莉,这张专辑同时瞩目的一点还有你从完完全全的 DIY 到有了一些乐手、团队的协调与支持。大家是如何聚到一起的,以及在这张专辑里这样的模式最让你印象深刻是什么?
古田小伙:当时不顾家人的劝说,自己一个人连背带拎着合起来几十斤重的吉他,效果器和录音设备,去湖南张家界找鼓手陈康和隐居县城的爵士小号手毛国军。我觉得找乐手得看契合度,从技巧的适用性到音乐喜好。他们两个是我认为当时最合适制作的人选。我们合作磨合的过程相当迅速,22年9月到张家界市慈利县找到他们见了面,吃了一顿互相认识的饭之后,就先按照我的一些歌曲框架开始 jam,马上就 jam 出了《混淆视听 Pt.2》中小号 solo 的部分。其余的部分整体的小样在 10 天之内就全部完成了,现在的成品除了音质效果是录音室级别的,其他 80% 和那 10 天之内的成果没啥区别,之后如果有人感兴趣我可以把 demo 放出来,比录音室版要粗糙,但更生猛和锐利。另外大家都不怎么写谱子,脑袋里想到啥就是啥,除了《怨恨》的架子鼓和 solo 是那几天精心编排过的,其他的部分都不是。
另外录音团队这次联系到了长沙何旭聪老师的 UDS Studio ,架子鼓和小号就是在那里正式录制的,由于工作繁忙,架子鼓的录音是我远程边摸鱼边监棚完成的(我的经理们不要看到这条!!要不然我要被上强度了!!真的没有占用太多工作时间!!),说实话挺麻烦的,不过也借此机会和荒事乐队/芝麻布乐队的吉他手聪师傅,合成器刘青姐姐认识更深了,以后说不准会有些合作呢?在深圳录音是去刘英老师这边录的,他是一个时刻在学习和推翻自我固有认知的人,经常会颠覆往常的录音混音方式。找他录音混音的人很多,所以他经常没空整我们的东西,导致一直以来我们的混音没有彻底完成,然后拖到了24年4月才最后改完。但是混音制作就是这样的,永远没有结束,只有适合与相对满意,永远有可以改进的东西,最终的效果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UPEE:有了解到在创作这张作品的同时你也在忙于工作,你是如何在不同的身份之间进行转换的?
古田小伙:说实话,很难转换。大环境真的不好啊盆友们,我没法老想着随便跳槽,更别想着随时裸辞,有工作就是相当难得的事儿了。财会行业工作强度不小,收入倒是不算特别高,毕竟刚刚入职场一年多快两年,我有什么资格要求高薪资,大多数时候还是做牛马,对于做音乐,家人又不太支持,又花时间,我又不想做简单无脑的东西,又不想做得太曲高和寡,又要准备接受各种听众挑三拣四的审判,做个屁的音乐(x)。
好了负能量到此结束,来聊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正能量。既然选择了创作,要坚持下来,除了热爱,别无他法。有什么办法呢?xx穷三代,摇滚又穷三代又毁一生。虽然家里没矿,但是做到对自己,对听众,对所有愿意支持我的人问心无愧,我就可以负重前行,再多的困难我也能扛。一粒种子在不那么肥沃的土壤,要想生根发芽,就要用更多的努力和执拗来等待破土而出的那天。当然也有最终夭折的可能性,可能性还挺大的。在此由衷感谢这张专辑的制作协力 Artist Be Yourself,他们不是一个厂牌,更像是一个音乐孵化器。没有他们的帮助与鼓励,就没有这张专辑。
UPEE:这张专辑听起来还有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你好像更会唱了,但是又有了解到在这张专辑的创作制作过程之中你还没受到很系统的声乐训练,最终成品里这些演唱出来的感觉是如何实现的呢?
古田小伙:更会唱了……嘛?确实歌词文本增加,导致唱的部分变多了。不过除了舒适区的嗓音我还能比较好地把控,其他地方的嗓音好像不太受我控制,或者说控制得不算特别好。我只能根据歌曲的情景,气氛等等来寻找适合的声线,有的时候会比较欠扁(《怨恨》和《混淆视听 Pt.1》),有的时候会比较悲壮(《谬误与偏见》),有的时候会比较emo(《错误》和《远行》),但一切都还是要为歌曲服务,至少不会成为丁太升说的“炫技”之流就好,因为现在我挺怕被说成是炫技的,更何况在vocal这方面,我应该是基本上无技可炫。所以评论区有人批评我的vocal问题,我会参考的,要么以后工作之余有空的话找个老师好好学学,要么别唱,搞器乐得了。
P.S. 唱的部分其实有很多小心思,但我希望做得尽可能自然而隐晦,不被听出来。比如应该没什么人注意到《新闻》里面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人声完全是同一个调调,但是前后两段伴奏和弦完全不一样。至少评论区没有一个人提出来,大家要继续加油(?)
UPEE:提到古田小伙这个身份,很多人都会想起《Fallacy & Bias》发行之后获得的反响。你觉得这些赞誉和评价对当时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影响?
在《观点与舆论》评论里你也提及期待更明确、深入的评价,你现在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对你作品的“观点与舆论”的?
古田小伙:当时整个人处于一种比较懵的状态,觉得欸,好像反响还真不错,可以继续做下去,于是就有信心接着尝试做新的东西。当时大家大多数会说,“我做的是前摇,在国内比较少人做这种,我做得好哇”,类似这样的一些评论。但是其实从22年开始,我就很纠结接下来的作品要用什么风格来做,因为慢慢地涉猎的音乐更加广泛,也更加具有深度了,会有很实验的东西,也有更流行,易于入耳的东西。之前也提到我不太想重复做相同的东西,并不是说重复自我是不对的,像AC/DC这种谁能拿他们有办法呢?每隔几年来个爷青回也不见得有啥不好的地方,大家开心就好。只是我自己不太想重复罢了,现在我觉得当时的什么前摇新星,00后的卧室音乐人典范,就像扬起的尘埃,除了会导致肺部感染,也会让所有人都看不到我接下来该走的方向,包括我自己。所以不如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不同的曲风,想想怎样让音乐从自我炫耀变成更好的艺术表达,怎样隐藏自己的锋芒,怎样让作品更加具有音乐性,怎样让大家从“觉得古田小伙很厉害,所以来听歌”转变成“觉得这首歌富有音乐性,所以来听歌”。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是00后音乐人怎么了?有什么值得骄傲和惭愧的嘛?过几年肯定就有10后音乐人了,再过几年20后音乐人也有了,那时候我再自诩什么新生代前卫音乐人试试?不被别人当成笑话才怪,那个时候转过头才发现,到头来我没留下什么音乐性强的东西,别人的夸夸早就成为历史了。提升自我,找到自己更好的表达方式才是关键。
对于现在大家对《观点与舆论》的“观点与舆论”,我只能说,每张专辑都是新的开始,有人会很讨厌这张专辑,有人会比上张专辑更喜欢这张专辑,但是有个目的我达到了,就是我要求评论区的听众不要“无脑吹嘘”和“无脑贬低”,让脑袋冷静下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决定好不好听,我觉得这样对于我来说是巨有意义,巨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同时也可以尽可能避免部分过激听众产生“一群人夸上天了,我就要踩一脚”或者“一群没品的东西,我就要往死里夸”这样无脑的争议评论。
UPEE:从《Fallacy & Bias》到《观点与舆论》,能感受到你有在从 Prog 的印象之中走出,也正如你提及不拘于 Prog,这更多是“有意为之”还是“感觉到了”?
专辑里氛围、民谣的取向也可被感知;新一代独立音乐场景似乎越来越跳脱于流派之间的界限,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在你的创作之中又是如何利用这些音乐元素的?
古田小伙:我更倾向于“感觉到了”。有些东西是适合用不同曲风来演绎的,而且不同曲风演绎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怨恨》这首歌,其实是类似于那种自嘲的态度来写的,这和blues的一些气质是很契合的,那我就跟着编写一些充满怨气的吉他solo,还有快速急促的吉他riff,为表达服务,岂不美哉?如果我说,“靠,我就要用前卫摇滚来表现怨恨,我要疯狂变拍,用谁都听不懂的和弦”……听众没疯,我先疯了。
专辑里面的这些不同曲风元素可能会在日后的创作中再次出现,但不会死板地生搬硬套。当然前提是我还有时间有机会创作。不过我也怕一点,就是大家把融合多种风格继续当成营销我的噱头,搞得跟我成了缝合怪似的,实际上每种风格的应用都跟专辑的内容有关,不是为了使用不同风格而使用不同风格,二者的区别希望听众能明白,而不要听风就是雨。
UPEE:也如前述这一张专辑的旋律有让我偶然回想起一些世纪初的华语民谣或有民谣取向的音乐创作者,比如杨一、艾敬、许巍等等。但在有相像的质感、气质的同时,听起来又有与上一张专辑相乘的,属于新一代的,或者具体到 Gen Z 的感受与表达。你觉得我们这一代的音乐人所拥有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你又是通过怎样的声音来呈现的?
古田小伙:我不知道我们这代音乐人有啥独特之处,我也不知道哪一代音乐人有啥独特之处,大家都很独特,独特到没法概括。总之大伙儿们不要带着那种先入为主的概念去居高临下地评判音乐人。
UPEE:在音乐影响这部分我们在评论区里有简短地聊到你这段时间有在听哪些音乐人,我当时有看到你有提到 Lu1,随即回想起之前你有采访提到“摇滚和说唱并不是水火不容”,我很好奇比如说像 Lu1 这种很多乐迷可能第一反应不会把你们放在一起的、气质不同的音乐人,他们的音乐里有哪些内容是你想要尝试、改造利用的?或者以此产生启迪进行更新的创作的?
古田小伙:比如Lu1,之前是因为他和文智涌有过合作,所以感兴趣听了一下,发现他的这种对于氛围的把控值得我学习一下。前段时间购买了一个可以制造氛围音效的效果器,也许会在以后的创作中用上,但不一定是Lu1式的。至于之前提到的“摇滚和说唱不是水火不容”,感觉有点标题党了噢。我没法代表所有听摇滚的人说这句话,听说唱的人可能也觉得我的那首说唱是什么垃圾玩意儿,到头来两边都不讨好哈哈哈。之后什么内容是我想尝试和改造利用的话,不好说,真不好说,看我喜欢听什么音乐人的作品,以及我能从不同音乐人身上学到哪些有意思的东西。
编辑:石田吉藏 | 图片:古田小伙、音乐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