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mortal
Genre: Folk Rock/Rock
Release: 1982
Label: 滚石唱片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回顾的华语佳作。
我已经不知道第几次为《之乎者也》写乐评了,但总会在一些时刻,我听着《之乎者也》总会潸然泪下,当然有很多人说他是华语最好的专辑,但是能道出其中滋味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每一张专辑的创作代表着创作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思考,所以专辑的完整度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越完整的专辑代表着艺术的完成度越高,罗大佑专辑的完整度往往是不那么容易被察觉到,他不是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的歌曲作者,往往曲风也谈不上统一,同一张专辑里面甚至主题也谈不上统一。比如《之乎者也》,又是讲离开家乡的游子,又是讲残存在记忆当中的童年,又是讲爱情的易碎,又是讲成长的感受等等。这些歌曲所呈现出来的主题也并不完整,那么专辑的完整性在哪里呢?然而,当听完了这些歌,你会发现,这些孤零零的点忽然联系在了一起,织成了一张网,上面记载的是我们的人生。
《鹿港小镇》以强烈的电吉他solo开头,是罗大佑一首风格偏硬的摇滚。在轻缓地唱完歌曲的前半部分之后,情绪在“台北不是我的家”这里爆发了出来。“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鹿港小镇的故事背景是罗大佑遇到的一个洗车的小伙,他离开了鹿港去到大城市寻求机会,然而事不遂人愿。在大城市处处碰壁的小伙意识到台北并不是他寻求的那个地方,对台北的满怀希望终究是一场空,在这里只有无尽的孤独。(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大都市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连接的地方,而小镇的一切却总是伴随着生活。“我的爹娘”,“小杂货店”“一十八的爱人”“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这些回忆与经历构成了人的根本所在,但是它们却如流水一样再也回不去了。“当年离家的年轻人”是理想,而眼前是七零八碎的生活,是永远没有落足点,只有“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的现实。
《恋曲1980》是一首颠覆性的情歌,它摆脱了华语乐坛以来“靡靡之音”的情歌传统,罗大佑一开口,文人的风流倜傥,青楼女子的清华,都消失了,那些痴情的,柔情的,邓丽君式的温文尔雅也消失了。只有一个青年在唱着自己最真实的心情,“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是最真实而又最刻骨铭心的叙述。而“今天的欢乐将是明天创痛的回忆”又是令人心碎的经历,在这首歌里面,罗大佑用有情去表达无情,用无情去表达有情。这么简单的叙述,唱起来却是那么悲伤,那么让人心悸。
《乡愁四韵》以高水准的歌词,配以极具打磨的旋律,塑造了一个极具美感的,远非流行的中国风可比拟的意境。吉他弹出了古琴的感觉,编曲也很想法,竖琴,木萧等元素的加入让这首歌有很重的空间感。仿佛声音是从远方传来还留着缠绵的颤音。余光中的词的风格也让这首歌词没有像这张专辑其他歌那么丰富,仿佛就只是停留在一个浓烈而又忧愁的情绪上。
整张专辑的单曲在这里就说完了,其实我们从叙述中不难看到罗大佑隐藏的专辑完整性所在,鹿港小镇是离开了都市却又找不到家园的年轻人,恋曲1980是对永远的质疑,对爱情的质疑,然而表达却是那么心酸。童年道出了童年的懵懵懂懂以及孤独感,想要快快长大的儿童恐怕不会想到即使长大了面对的世界依然如此迷茫,依然有太多的未知。错误迷幻的,对那得不到的爱的江南女子的咏叹。《摇篮曲》是对母爱的歌颂,然而这种珍贵和美好却与成人之后的心酸成为了对照。《之乎者也》是对于censorship的控诉,然而却又让人感受到了未来不会更好的悲哀。将进酒仿佛将自己赤裸裸地现了出来,对于落花流水的逝去的青春与过去只有寄托在酒当中,恐怕滋味也是苦涩的。还好有《光阴的故事》与《蒲公英》,让我们感受到意义与成长。《之乎者也》那个共通的主题就是,一面是没有永远,一切都会逝去的现实,而另一面是我们的成长所带来的那些坚硬的东西,是携手抵御时间风霜的真情。而对于罗大佑,《之乎者也》只是一个起步,他后来的专辑虽然质量有少许浮动,但整体都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而且每出一张,我们都能感觉到罗大佑在表述上的进步与发展,罗大佑用他的一百多首歌,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完整的宇宙,而其中就是我们的成长,幻想,童年,爱情以及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