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mortal
Genre: Pop/Alternative/Singer-songwriter
Release: 1994
Label: 大右音乐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回顾的华语佳作。
在音乐工厂创作出《首都》之后,罗大佑终于重新回归个人创作,不再关注商业化,在1994年推出包揽词曲创作的《恋曲2000》。
崔健在《时代的晚上》里面唱到:“谁知道忍耐到了极限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人在叙述到一定程度,就说不出话来了,说了再多也说不尽那生活的迷惑。嘈杂的背后是没有言语的沉默,对于罗大佑而言,他的创作正处于“忍耐到极限”的这个状态,从《之乎者也》走来,他的歌曲里面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温柔的,温情的,充满美感的。比如《海上花》,比如《思念》,比如《恋曲1990》.另一条路是易变的,危险的,残酷的。比如《原乡2》,《大家免着惊》,《动乱》。这两条线并非孤立,而是彼此交错。温情从来都不是可以简单表达的,最好的温情的表达也需要对于世界残酷最深刻的认识。罗大佑对于温情表达就如同冰山一样,我们从来只关注到它的表面,而忽视了水下占比百分之九十的深潜的部分。
在《海上花》当中的唯美的背后,却是对于自己得不到爱的哀叹,因为不确定,所以一切才如同泡沫般闪亮。在《野百合只有春天》当中,首先是对于爱情最大胆自我的宣言,即使是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然而歌词的下一段又陷入了失去自我的伤感:“而今当你说你将会离去,突然间我开始失去我自己。”自己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不是。音乐工厂时期的罗大佑开始关注台湾,香港。《皇后大道东》当中为漂泊不定的香港献上迷茫和坚定的赞歌,《原乡》当中同时写出对于台湾的恨与爱。但等到《首都》的时候,罗大佑仿佛说不出什么新的话来了,他想以一种偏向乐观的,不那么伤感的方式叙述。但是做出来的内容却显得空洞。他的创作生涯也陷入了一个小小的停滞。《首都》对于罗大佑而言,太过商业化,太过空洞,虽然他的才能依然在,但是说出来的部分却太支离破碎。该说的话都快说完了。
于是《恋曲2000》来了。
在正式讲这张专辑当中,我要给出几个我对于《恋曲2000》当中的几个可能和其他听众认识有出入的看法。
罗大佑是一个台湾音乐人,《恋曲2000》不应该解释为阐述大陆或者对于大陆感情的专辑,罗大佑对于大陆理解并不深,相反,这是一张相当个人化的专辑。比罗大佑生涯绝大多数专辑都要个人化。也就是说,并没有那么“大气”
《恋曲2000》的词作写的并不出众,在罗大佑创作生涯当中只能属于比较差的那一部分,虽然从表达方式而言,它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贴合。
这并不是罗大佑生涯最好的专辑,甚至连“之一”都谈不上,如果按照我的喜爱程度,我会觉得这张还不如《美丽岛》讨喜,虽然喜欢不喜欢可能需要看个人审美,但如果你是真的罗大佑粉丝而非普通歌迷,那你一定不会觉得这张专辑是罗大佑最佳,因为它的表达与之前的风格和审美差异比较大,一些优点在这张专辑里也比较少见。当然,它在许多粉丝眼里确实是罗大佑质量前列的作品。
由于版本差异,所以《五十块钱》和《大地的孩子》都会算在专辑内容当中
《恋曲2000》当中有这样几种情绪:第一种是回归自我的叙述。这有点类似于《家》。在《原乡》与《皇后大道东》当中,那些太过伤痛的叙述太多了,艺术家自己也快撑不下去了。与《家》相比,这些叙述少了一份青春时期特有的伤感,多了一点成年人的成熟。当然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些叙述很好很动人,但没有《家》那么好了,举例:《倒影》《就这么样吧》《蓝》《情丝》。
第二种,对于人生以及时代的质问,不是那种伤感地叙述方式,有时候怒气冲冲,有时候洞若观火,直插人心。前者例如《天雨》《五十块钱》,后者例如《台北红玫瑰》《大地的孩子》
第三种,对于时代逝去的伤感,质询,追问。很多人觉得这部分是对于中国的一种叙述,我并不这么觉得,只能算是借助着中国这种意向去对难以言明的历史与时代变迁的叙述,举例:《上海之夜》《恋曲2000》《东风》。
《东风》以气势宏伟而又密集的鼓声开头,配以人声,曼陀铃等乐器去营造一种类似于古战场的场面。中国关于东风最著名的典故自然是诸葛亮周瑜借东风火攻强敌曹操。诸葛亮属于失败的反抗者,同样的,东风在这里除了雄壮之外,还有一种悲哀感,一种伤逝感。《东风》的人声加小提琴间奏是我听过的罗大佑歌曲当中几乎最好听的间奏,缠绵,雄壮,虽然充满了伤感,但是却有相当坚毅的感觉。歌曲最终也结束了在这种”追寻“感当中。
歌词自然写的是相当抽象的:”来不及抓住你的背影,”“不能让你变成泡影。”什么的背影?什么变成泡影?谁也并不明了,但是可以从他的创作历程当中窥探到一点端倪。在之前的《将进酒》当中,面对国土与梦想的无言:“少年的我沉默。”在《亚细亚的孤儿》当中,罗大佑写道:“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青蚵嫂》将无奈的叹息埋藏在日常当中。到了香港,忧心97之变。《皇后大道东》国语版当中写道:“江山依旧拥抱久违的分离,人随皇天后土心随人来去。”罗大佑看到的是变:人心的易变,人性的易变,爱情的易变。以及理想破灭,于是他在世纪末想要喊出来,将自己的彷徨,不解,以及热爱喊出来。可以说是对前半生创作的一个自我化的总结。把这种要追寻的东西寄托再“东风”这一中国的传统典故之上,把这样复杂的思想用这样模糊的歌词与意向表达出来,这是末世情?对于时代的悼念?抑或是豪情?所有所有的感情都深藏在这磅礴,激情,而又悲伤的旋律当中。
《就这么样吧》是一首相当“下沉”的歌曲,这首相当个人化的歌曲仿佛是对《我所不能了解的事》的回应:“忘了是一个难醒的梦 还是一对难忘的唇。”......,人世间经历的一切,所在意的或者不在意的一切,都在被遗忘。就如同《我所不能了解的事》当中写的:“刷掉我多少青春时期抱紧的真理”一样。而后面又紧接着:“要不是你xxxx""要不是那段恋情”“要不是那张笑容支持”.......这些描述给人两种感受,第一是人是什么都无法把握,无法找寻住意义的,这不仅是关于世界如何,还有关乎自身的软弱与易忘。而第二段描述是恋情,“你”,或者说“你的笑容”等等这些让我感受到生活实际感和真实感的事物,感情从而逐渐转向接受自己:蓝色天空下黄色皮肤的自己。人生在无数种可能性当中偏偏选择了这一种,虽然可能和小时候的想象大相径庭,但却也确实在经历当中感受到一份安慰与一点满足。
《五十块钱》用来批判社会的乱象,其实从这首歌也可以看出来罗大佑对于社会的理解已经慢慢脱节了,他不满社会上资本主义太过浓重的气氛,人们遗忘历史,从而创造了一种“虚假的繁荣”,歌曲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是常见的批判。但是罗大佑似乎并没有料到隐藏在这虚假的“其乐融融”之下中港台根源上的差异,只是大家都能赚钱的时候遮盖了许多问题罢了。
《情丝》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情歌,可以说是对爱人,也可以理解为对土地的感情。间奏的唢呐吹的非常惊艳。歌词给人以极强的“无悔”和“执着”感,虽然曲调悲怆和末世感十足,但是感情却十分坚定。这恰好和唱“恋曲1980”的罗大佑形成了反差。一个在早期唱“无情”的人又怎么会唱这么坚定的歌曲呢?其实只有真正明白人性易变的人才能明白真正的“有情”恋曲1980也不是真的无情,否则“创痛”一词从何谈起呢?
《上海之夜》当中的意向“上海”寄托了太多内容。罗大佑提到纽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方,人性最光辉的和最黑暗的地方都在这里。上海也是类似的印象,这里的上海是民国时期的,流动的,变幻莫测的上海。美丽的东西与爱转瞬即逝。“涛涛天上奔出江河的浪,汤汤呜咽入海。”这句很类似于《爱人同志》当中的“悲欢离合总有不变的结局”有太多的感情到最后都化作虚无(入海)但是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过的甚至曾经动人心魄过的,在虚无与强烈的感情之间形成了一种极强的矛盾:“无缘就此分手有缘将会再聚美丽的上海。”“昨夜多愁善感明晨虚无飘渺无常的上海。”罗大佑在这里唱的也很有味道,尤其是“无常的上海”这里。
宝可梦小朋友(我朋友)提到《港都夜雨》与《上海之夜》很像,确实如此。但其实这首与《台北红玫瑰》也有一点意境上的相似,大家可以听一下。我贴几句歌词:“啊 茫茫前程 港都夜雨那抹停啊 漂流万里 港都夜雨寂寞暝。”对于同样的主题,有的时候艺术家可以写的不那么抒情,有的时间可以写的很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也挺有意思的,罗大佑在采访中提到过,做音乐和医生是相反的:要用有情去表达生命的无情。但我觉得他更多时候是在用无情去表达生命的有情。
今夜又是风雨微微 异乡的都市
路灯青青 照着水滴 引阮心悲意
青春男儿不知自己 要行叨位去
啊 漂流万里 港都夜雨寂寞暝
想起当时惦在船边 讲甲糖蜜甜
真正稀微你我情意 煞来拆分离
不知何时会再相见 前情断半字
啊 海风野味 港都夜雨落抹离
海风冷冷吹痛胸前 漂浪的旅行
——《港都夜雨》
《蓝》是一首关乎“追寻”的歌曲,可能是叙述比较私人的原因,歌词叙述在这张本就模糊的专辑当中显得更加晦涩。但是整体基调是很明显的:在一种注重感受的氛围当中去体会生命的可能性。我们能感受到歌曲当中很浓重的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指向他在苦苦追寻的关于这片土地上人世间的奥秘,人们对土地的解读经常指向吞没一切意义的黑暗与诞生生命的女神两个方向,《蓝》类似于后者,他想拥抱隐藏在背后的谜题。:“沉默的你”“曾经的预言”“千年的防线这些词语可以解读的空间有许多,但是指向某种确切的政治观念就很没意思了。
《台北红玫瑰》是专辑当中描述最直白,最直冲人心的一首。很多人把这首歌比拟成了对于灯红酒绿生活的形容,这明显是不够了解罗大佑。这首歌的创作基调与后期的《网络》相似。从一种叙述当中突然跳脱到另一种叙述当中。比如这首歌,主歌部分是劝酒。但是到了副歌之后,情感一下子变得复杂了起来。这些付出,磨难,痛苦都是为了什么呢?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呢?我个人觉得,酒在这里充当了一种现实生活的跳板,人在有无限可能性的时候,在没有遭受过不幸的时候是不需要喝酒的。只有在生活陷入了某种僵局的时候,才需要酒去打破生命当中的定式。虽然罗大佑唱着“人生已经足够乏味......到此已经无所谓。”但事实上饮酒的人不可能真正觉得无所谓。这首歌罗大佑唱的也很有感觉,在与前面那些充满了矛盾的歌曲相比。罗大佑这首歌的语气显得直白,甚至审问,但是在其中又透露出无数种微妙的复杂,让人欲罢不能。有时候会觉得《港都夜雨》是这首歌的另一个叙述角度:“啊 茫茫前程 港都夜雨那抹停”
《大地的孩子》的风格与本专辑并不契合,它是在大陆发行的时候可能因为《50块钱》的审核问题被临时加进去的。其实如果这算是《恋曲2000》当中的歌曲的话,那本专辑我最爱的歌曲就是这首了。非常的温情,典型的中期罗大佑的风格。我甚至觉得这是最能够体现罗大佑艺术特色与创作审美的歌曲,他对于温情的表达并不是一种苍白的呼唤。而是以各种方式直击你的柔软,直击你作为人的弱点和爱。总是能让你想起那个充满着理想的,还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弄的支离破碎的自我。说句题外话:我以前觉得罗大佑的这种创作手法是比较“中国”的,但是现在的我反而觉得中国恰恰是写不出或者很难写出这样的感情的。
《天雨》是一首怒气冲冲的对于人世间为何如此的诘问,它的身上有一点《弹唱词》的味道,无数个荒谬的事实组成了荒谬的世界。认为这样不牢靠的世界怎么不会崩塌呢?《天雨》这个词也有一些惩戒的味道在其中男。不过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首歌,可能是因为词确实是写的没有那么好,比较缺乏特点,唱的也不是很喜欢。
《倒影》第一次聆听《恋曲2000》当中最喜欢的歌曲,虽然我说这张专辑很个人化,但是《倒影》当中如此直抒胸臆的罗大佑属实少见。“运转不休的星星月亮,转着不停的地球”是一种在“寂寞”当中的观察,和《心肝宝贝》当中的“鸟仔风筝 拢总会飞 到底为什么,鱼仔船只 拢是无脚 按怎会徙位。”这几句的感觉有点像。即使人们已经从科学上完全了解了这个世界,但是依然对为何如此一无所知。《倒影》当中就是这样的叙述:我并不懂为什么太阳,月亮,星体如此转动。我也不懂我的生命以及为何如此。只是人总要活下去,继续下去,而不能虚无。到了副歌之后,气势一下子宏大起来,仿佛一个人内心当中无数种年头,心绪迸发了出来。最终,罗大佑把这些问题给放了下来,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体验下去。“倒影”这个名词可能带有一点柏拉图的哲学色彩,把自己比作理念的“倒影”,只是这“倒影”永远游走在不确定当中。
《恋曲2000》是本专辑的收尾曲,宏大而又悲怆。不过这个名字起的并不好,它的创作风格与《恋曲1980》和《恋曲1990》并不像。(真正的《恋曲2000》应该是《往事2000》)这里的恋情更为抽象,是一种对于土地和历史的恋情,或者说它整体上表达很交织。“蓝色的太平洋淹没红太阳”这句也显露了罗大佑的一点倾向。(不过这个并不重要)其实,我觉得这首歌无论怎么样的书写。对于土地也好,对于历史也好对于爱人也好。人们都想在对于自己投入过无数感情身上寻找到一种永恒与信赖的感觉,而对于自己能否得到这点,却永远没有答案。因此在爱的背后,是自卑,是怀疑,是焦急的等待。
写这篇乐评花了我几个月时间,之前写了一段,然后忙了几个月才重拾起这篇文章。多次聆听之下总比刚开始听的时候能发现一点新东西,比如《港都夜雨》这首歌对于罗大佑的创作的影响,这首歌和《上海之夜》与《台北红玫瑰》的相似。我感觉有时候艺术家对于一个主题会以两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去叙述,看似方法却总有一些微妙的相似。罗大佑写了这么多歌,风格主题迥异,但是他的艺术人格却相当清晰。如果你认为《恋曲2000》当中《台北红玫瑰》《倒影》这样的歌破坏专辑整体性的话,我觉得你还是没有听明白这张专辑。
再插几句题外话:一直以来,我对于艺术创作都非常讨厌炒作出来的概念,那些流于形式的,空有其表但是非常肤浅的内容永远都不配称作艺术。我觉得《恋曲2000》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其中那些最艺术最真挚的内容,比如《东风》的磅礴与悲怆,《倒影》《就这么样吧》的内省。还有《大地的孩子》《台北红玫瑰》的复杂与悲悯。而中国是什么,歌曲有什么样的政治隐喻都是没有丝毫价值的问题。根植于人的叙述才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专辑之后,两张闽南语专辑大家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