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巷口
Genre: Singer-Songwriter/Folk Rock
Release: 1995
Label: 滚石唱片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收听的华语佳作。
1992年10月,《我的1997》横空出世,直白大胆的叙述性作词与雷鬼,民谣,评剧等元素的融合使得这支单曲在90年代初大陆一众原创音乐中脱颖而出,红极一时。《我的1997》的走红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来自沈阳的,面容清秀的才女,艾敬。遗憾的是,在艾敬的首张专辑《我的1997》之中,仅收录了同名曲这一首艾敬的原创作品,其余曲目出于他人之手。而在3年之后的《艳粉街的故事》中,艾敬负责了其中7首歌的作词,4首歌的作曲工作,这也使得她的创作才华得以更自由地流露。
以民谣为基底,但这张专辑对音乐的探索并不止步于此,相比于《我的1997》,这张专辑尽力做到了风格上的多元化。《Love In My Dream》中艾敬开始尝试突破原本的演唱风格的束缚,洒脱不羁的歌词与自在浪漫的摇滚气息相碰撞,激扬出俏皮的音乐火花。《你就是我的翅膀》中的丁薇的和声与精巧的编曲则使其更具流行气质。除了曲风的多样化,艾敬对本土文化的吸收再利用也是这张专辑中值得称道的点,如《外婆这样的女人》中对东北民歌《摇篮曲》的引用,无疑是以一种简明却又高妙的手法将听众拉入艾敬的思绪之中,以一种极为“讨巧”的方法唤起听众的共鸣。除此之外,《三套车》更是巧妙地从俄国民歌中汲取音乐养分,艾敬哀婉的吟唱与略带都市气息的编曲出色地将听众带入北地的漫漫飞雪之中。
从《我的1997》开始,便不断有人质疑艾敬的创作才能,质疑她的“大白话”风格歌词是否具有所谓“艺术性”,更有甚者妄下断语,称艾敬的走红靠的是在内容上打敏感话题的擦边球。先暂且不论后者质疑的合理性如何,就从所谓“大白话”歌词本身来看,所谓“大白话”无疑是批评艾敬的歌词过于叙事化,过于私人化,从表面上看少了80年代到90年代民谣应有的针砭时弊之“批判性”。
这种观点多半是因为其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过于狭隘。并非只有“匕首”和“投枪”才是现实主义,它也可以是对一段时光的忠诚记述,对一段历史的真实展现。诚然,艾敬的创作出发点均是基于其自身的所见,所思,所想。这决定了其在选材上更多的围绕个人情感话题,并没有直接地涉及社会议题。但作为当事人,其音乐本身就是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历史的气息,无论是《想飞的欲望》中展现出的90年代初青年之朝气还是《情陷89》中所刻画特殊历史事件下的小人物的离别。她的笔永远与青年相伴相随,一段段青年的故事经她之手相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车辙印”。
谈起这张《艳粉街的故事》中关于故乡的部分,总会使人联想到一位同样来自于东北的才女,萧红。我曽多次将此专辑与《呼兰河传》相比,这多是出于其在取材与叙述形式上的相似性。作为同样是由回忆凝结而成的佳作,两者均是一份难得的,独一无二的女性视角书写,并且均带着黑土地的芬芳,质朴而厚重。尤其是在整张专辑的收尾那一段独白中,艾敬顾自讲述着她的太爷爷的故事,从晚年日常到爷孙俩的情谊,再到太爷爷的逝世,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呼兰河传》尾声中的那一段著名的文字: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而在内容与笔调上,二者却截然不同。萧红以孩童的视角切入,用天真的语气讲述着边远乡村中一段又一段血泪史,她的文字如黑土地般厚重,沉郁又哀伤。艾敬则是继续沿用《我的1997》的创作方式,把内容落点于时代与个人之关系,一面是私密的自述,另一面以自己的见闻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时代,整个群体的共同记忆,故而她的写作可以被视为“历史的烙痕”。
从写作风格上看,萧红的文字颇有鲁迅之风范,像把手术刀一般,冷静地切开社会的表皮,暴露出其下鲜血淋漓的创口,鞭辟入里地批判着黑暗窒息的现实。而在艾敬的歌曲中,这种批判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浪漫的追忆与温柔的反思。她眷恋着乡土,也不介意用宽容的态度去包容过去的一切。即使是在整张专辑最具批判意味的《外婆这样的女人》中,对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最终也回到了对自己至亲的怀念。
《艳粉街的故事》是艾敬在《我的1997》之后呈上的一份优异的答卷。如果说,之后的《追月》中对黑人音乐乃至世界音乐元素的纯熟运用是艾敬音乐版图的一次横向扩展,那么这张《艳粉街的故事》在音乐性上则是艾敬对本土文化与民谣根基的一次纵向挖掘,更是艾敬人文反思的一次深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