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R&B/Pop Rock/Contemporary R&B
Release: 2002
Label: Shock Records Co. Ltd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回顾的华语佳作。恰逢吉日,原计划今天更新多篇,但最终作者懒癌发作以及编辑部其他人应该不想碰计划其他音乐人的作品遂只更新两篇,并附赠一篇两位音乐人合作单曲的曲目乐评。祝大家圣诞快乐,让我们一起回顾两张华语历史上的经典转型作品。
从Intro的吉他与悬疑气质pad传递至录音带质感人声效果,《黑色柳丁》从《David Tao》边际不明的蓝色忧郁和《I’m OK》的爽朗畅快完成了转变,足够具体的压迫感在主歌反复行进的旋律之中不断堆积,并在Pre-chorus之中继续发展出纠缠和挣扎之感,并最终在Chorus失真的爆发得到了挣脱。对于金属化或硬摇的使用,以及些许90s Alt Rock氛围实际并不是《黑色柳丁》标题曲的重点,相比后来《乱七八糟》以及同期舆论所谓“暗黑风”一些作品在创作时都拥有的段落化,这一首在段落化之间依旧有层层加入却各自谨慎的配器,并在此完成了对听众的情绪引导。即使是副歌能量的迸发也依旧带有下坠的沉重感,偶然出现又随之弥散的弦乐小乐句,起伏分明却让人时刻感觉到被克制的无力之感,愤怒与失落也由此得以呈现。陶喆历来不是以“counting genres”见长的创作者,对情绪的熟练呈现才是他最出色的能力,自《David Tao》就足够显然。
于此的铺垫之下让愤怒与无奈与《今天晚间新闻》之间的现实状况相触,足够密度的信息流扑面而来,换台声的节奏也逐渐加快完成推促,把听众推入深邃的“anxiety”之中,面对“未来要如何重建,暂时还没有答案”。而几声铜管与枪响让人感到的无力之后,《Dear God》却是在沉重之中以抚慰的声响传来。相比《黑色柳丁》几近是无处安放、四处冲击于壁垒之间的愤怒,《Dear God》之中的陶喆反而躬下身来,将自身的无力与由此而生的迷茫与恐惧,也由此问出“爱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意义”的“终极问题”。
陶喆“只会R&B三两招”自是显然的伪命题,于此他几乎是有了U2《One》一般广阔的姿态,而也引出《黑色柳丁》前三首真正被认为深邃、深刻的原因——反思、讽刺社会的作品实在有太多,这亦不是这三首曲目的主题,他的动人之处依旧是共情,是从愤懑从中凝结出的理解,他没有多么高的姿态,却在真诚卑躬地仰问上帝之中、投射到真实现实问题之中悄然流露出了广阔的悲悯,而非单纯的“去愤懑”本身或口号。
《Angel》完成了更进一步的回落,并在和弦之中延续了标题曲的沉重,风琴与弦乐在轻薄和厚实之间相互补充,在专辑的低落时刻完成对听众的治愈,足够空灵之中也有逐渐上扬的情绪线——虽然《Angel》同样是一首被出色完成的曲目,但放在《Dear God》这样一首饱满同时“句号画得非常严整”的曲目后实在像一首Bonus。你说是为专辑后半部分进行承接么?实际上不如前四首单独拿出来做EP。前四首叙事和情感的节奏和进展是完整并且足够快的,以至于显得《Angel》像Bonus,更显得专辑剩下的曲目像双碟的Disc 2,显然是统筹思路出现了问题,也让前半段呈现的氛围得到了破坏,或浪费。
即使如此,专辑剩下的曲目也足够精致,值得被仔细收听。《讨厌红楼梦》或许是陶喆最有Teen Pop - Contemporary R&B crossover面目的曲目,细小的旋律切分之中有鲜明而自如的律动,跟Craig David《Fill Me In》走向近似,而后者的UKG成分在后一年《乐之路》精选《今天没回家》之中会得到更对味的吸收——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人爱说陶喆是“纯学西方”的创作者,但或许仔细来看是其他创作者“学不来”或“一眼‘山寨’”的尴尬,然而这两首陶喆在成熟之中的足够自如放在同期的海外依旧是可以称赞的,如此简单畅快拿来跟《Justified》相比已经可称委屈。
AOR的《蝴蝶》,长线条旋律足够舒展,间奏之中的拨弦则实有蝴蝶翩飞的动态美感,电吉他段落则让人回想同期许多后英伦的作品,然而无论是相比Kent或Keane陶喆都太会唱了,他更聪明地让抒情芭乐应有的鼓动性更为尽致的发挥,反而让三大件的摇滚属性退居次要,最本质的抒情感被端到最显眼之处,《Somewhere Only We Know》那样的煽情俗套则无从指摘——而对于《蝴蝶》本身,这些饱满的情感在旋律之中更能唤起共鸣。
记得曾在《王八蛋》中谈及其与Madonna《Don’t Tell Me》强调“节奏”上的思路,而《宫保鸡丁》则完成了在R&B主要框架通过Hip Hop节奏对乡村音乐的引入,真正与《Don’t Tell Me》达到了“牛仔”律动的协同。当然陶喆从来不是照葫芦画瓢,双吉他听来依旧精致,和声的层次感依旧让这一首落脚于陶喆最为擅长的领域之间。
在《Melody》之后,《月亮代表谁的心》依旧是一同《望春风》出色的“Reimagined version”。《月亮代表谁的心》的古朴氛围并不是单纯Intro里(或者同期其他创作者你知道我要说)借用筝等可以唤起你“中式印象”的配器音色,主歌编曲之中先用贝斯、沙锤和鼓点构筑出疏而不漏的框架,当合成器音色闪烁之间则更在曲径幽深勾勒出洞天(隐约的city pop influences就如2023版《流沙》),至副歌的主驱动依旧是吉他,中式配器仅作旋律之间的提色或填充之用。与《十七岁》一同的是,于此陶喆所谓“中西融合”面目更多呈现的是他作为娴熟的西洋流行乐创作者之能力——他懂得如何让元素致力于他想呈现的氛围或情调,而非单纯借力于(或自缚于)元素所具有的属性本身,即其音色或采样——间奏之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只用半句,你从周杰伦和王力宏身上都听不到这样的,然而BLACKPINK采样李斯特是这样的(非褒义,但是对陶喆褒义)。
《22》或许会是最让人想起陶喆前两张专辑的曲目,吉他之间从响指到沙锤,轻松简洁但相比千禧年的张震岳以及张震岳的一众模仿者(你知道我要说),陶喆依旧用足够的R&B旋律和演绎勾画出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一种Teen pop boy bands没有这么紧致又自然的充满Singer-songwriter吉他编排,真正的唱作人民谣却没有他这么纯正的R&B,陶喆一直懂得何以呈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以一种仔细小巧的方式。而之后俏皮的《My Anata》又像《69乐章》的preview,手风琴和键盘单声道之后是经典的Pop Rock吉他但迅速截断,solo小段落则更有乡村风情,小品化的整体构架与幽默感表达之间一整首却不突兀。
《摇篮曲》与《Katrina》的收尾的确不如《Answering Machine》那样水到渠成,或许也与专辑本身就相对散漫也有原因——取前三首与《摇篮曲》或《Katrina》组为EP实际上也可行有效,于此的原声感并没有太多值得特别提及的,但一整首陶喆的演绎与旋律写作或许是最接近人们所想的Contemporary R&B本质印象的。至《Katrina》保有粗糙感demo感的人声与前一首的原声感相承,相对于首专的“自我”,二专的上扬,《黑色柳丁》的结尾虽然相对而言没那么张扬或个性,却首次让陶喆显得如此“近距离”。
《黑色柳丁》自发行以来就是中文论坛津津乐道的作品之一。相比专辑前半段呈现出的愤怒、失落情绪以及“黑色的台湾”喻指所带来陶喆最具“态度”作品的噱头,我更认为这是一张被完成出色但相对来说对个人表达实际上并不那么着重的专辑,也是陶喆自“稳重的新人”面貌出现以来面对如何对待自己的“成熟”交出的一份合理而恰当的答卷——就像刚出道的U2不会写《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或《One》,《Dear God》正是此时的陶喆会创作出的作品。
而由此来看所谓因为“激进”而被金曲奖排挤的传闻或许也有另一种解释,这一张专辑相对于陶喆此前的两张作品,紧致的《David Tao》和外放的《I’m OK》,《黑色柳丁》乍一看有点像在折衷之上尚未找到更自成体系的表达。然而,精致和成熟的制作与创作实在让人无法无视,陶喆于此的聪明和自觉依旧让这些曲目散发着独属于他的色彩,自然让笔者实在难对《黑色柳丁》留下太多批评。统筹失措说过很多次,但当真正再次收听这张专辑时,你实在难以否认它是一张非常好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