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想的云
Genre: Instrumental/Traditional
Release: 2003
Label: 中国唱片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回顾的华语佳作。
说起殷承宗老师,我们还是会想起1970首演的那场《黄河协奏曲》,多重影响交汇成了近乎绝响的版本(堪比李云迪在肖赛决赛上弹的Andante Spianato& Crande Polonaise,Op.22),同时也给听众们确立起一种,和样板戏相近的,浑然的,不假过多艺术思索的气质(承认样板戏有其艺术探讨价值,但老一辈艺术家通常给予这些戏的某些桥段以张朝弹《皮黄》一般浑然的处理)。说回本专辑。这张专辑除了见到他自《黄河协奏曲》一脉相承的气宇轩昂,还有他历次演奏会与录音室(专辑中许多曲目之前业已发行,仅限戏曲部分)积累下来的经验,平添一种刻意而不苛求的精巧。
前三首均着眼于“月”:《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来自黎英海老师改编的同名琵琶曲。本曲写于1975年,但几次再版都有修订。专辑收录版本则与现今流行版本(参见魏廷格编注:《中国钢琴名曲30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不同。谱注Tempo a piacere的散板引子部分被处理得形散神凝,给后半部分谨严的变奏段落式结构以足够呼吸余地。后续乐句间的呼吸感处理得仿若古琴,极具韵味。
《平湖秋月》来自陈培勋老师改编的粤曲《粤太平》,华丽丰满的五声和声偶见江浙一带的民间小调,织体流畅优美颇具德彪西韵味,但完全是中式的。但于这一首我反倒觉得他巩固的艺术气质与之冲突——殷承宗老师把《平湖秋月》弹得一板一眼,适合学者借鉴练习,但很明显,郎朗的版本,比之更加随兴、浪漫,也更体现现代的音乐审美意识。《彩云追月》原为任光写于1935年的同名民族器乐曲,钢琴曲改于1975年,和声淳朴,曲若散文开合细致。对长期浸淫中国钢琴曲的人此曲应该都听到不想再听的程度了。它可以在中国钢琴家们的演奏会安可里,楼下琴行六一晚会的笨拙呆板的琴声里,或者央视中秋晚会的莫名其妙的器乐变奏里。于此曲,殷承宗老师的中式审美趋向大放光彩,十六分音符跑动如月下素练缥缈,松弛的中段部分轻快而矜持,至全区最华彩的部分依旧有所克制,一如欧阳修之为文,从容优雅。当为现行《彩云追月》最佳版本。
到《百鸟朝凤》听感骤然一变,令人为之提振。编制恢弘的脍炙人口的旋律织体一把把你从天上宫阙拉下来。原曲本是民间唢呐曲,喜庆热闹而粗糙,经王建中之手改得多了一层细腻。至若最生动逼人的模仿鸟叫片段,即使改编时已用出浑身解数意临唢呐的织体出彩依旧,但钢琴还须逊色唢呐一筹。好在殷承宗老师典雅的处理几近抹掉了唢呐浑厚粗糙的泥土气息和民俗喜庆的红火光气,显出几分绿意盎然的森林芬芳。(在改编钢琴曲时将唢呐曲的“山雀啼晓”的引子段落刻意去掉了,直接从“春回大地”段开始。我只是觉得分外遗憾,倘若王建中老师仍犹在,想看他笔下的“山雀啼晓”会如何动人)
《三六》,据吴语音,似为《三落》,全称《梅花三落》(这就是专辑里这两首放一起的原因),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刘庄老师的改编颇显功力,对丝竹合奏中各乐器的解构和拼贴呈现都相当到位。江南丝竹的婉转悠扬在钢琴上变得整饬细腻,殷承宗一贯的演绎更让《三六》有了类似评弹的闲适淡雅之美。《梅花三弄》则是改自同名古琴曲,与《三六》的轻盈不同,《梅花三弄》有和《阳关三叠》一样的高雅重章,古琴夸张的呼吸感和线条美让此曲更显清高优雅。这大概也是专辑收录的几首曲目里改编最见水平的一首。古琴原曲仿佛稚水濛流,于其长平直缓或崎岖流连处皆见意境,更有水声淙淙应和画外之音。到钢琴则像身临桐庐江,用繁复西式的和声和精美恢弘的织体为原本线条感的五声旋律溪流绘出溪流以外所有山树岭滩,天光云色,美不胜收。殷承宗老师的处理极具特色,轻柔处见思绪暗涌,斑驳处又极力克制,真是俯仰凝眺皆画。
《十面埋伏》由储望华老师(他也改编了我最喜欢的一首《二泉映月》)改编,被誉为“中国第一狂想曲”。全曲层次结构井然分明,仿照琵琶扫弦、抹弦、勾弦、打弦、颤音、压弦和推弦等手法而来的装饰音、震音、琶音、轮指、颤音等技巧、以及明显模仿箫声和鼓声的段落(甚至有很多《将军令》变奏,海纳百川啊),把楚汉之争的紧张悲壮凄厉刻画入骨。遗憾的是受乐器等等所限,琵琶凶悍的听感仍流失不少,但韵味的大部分保留离不开出色的改编,更依仗殷承宗对于全曲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的把握。
最后七首则全为《红灯记》组曲,是殷承宗老师的拿手好戏。可这些工整得如同流行乐的编排在前面几首恢弘优美精致盛大的改编曲面前实在稍落下风。再者,个人认为京剧(样板戏)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在我看不到演员头面打扮的时候,侧重点理应放在各乐器与人声的配合呼应上。因此更推荐他于两年前(2001)发行的专辑《红灯记》,那个版本保留人声和檀板,更具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