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野三坡坡坡
Genre: Post-Shibuya-Kei/Indietronica/Electro Pop/Alt Pop
Release: 2004
Label: 五四三音乐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收听的华语佳作。
涩谷系音乐是消费主义的副产品。无数文化在流行趋势瞬息万变的涩谷街头交汇,这里有世界上库存最丰富的唱片店,和相对应最大的唱片爱好群体。很快,在那些乐于囤积唱片的音乐爱好者中,不满足于单纯收集心爱唱片的中产子弟们,开始把那些闪光的音乐片段加入自己的音轨,装点自己的音乐。与此同时不难想象,经济状况极好的他们所制造的音乐,理所当然带有厚重的安逸享乐属性。与许多涩谷系艺人有过交集的Momus曾偶然地得到过一个对涩谷系音乐的精妙比喻——诺亚的方舟:“从洪流中挽救自己所珍视的、被期许活下来的生命体,以它们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微缩世界,在将来的某一天重生”,真是再巧妙不过了,这不正是私人品味的“诺亚方舟”嘛。
以上,我们可以说涩谷系音乐是一种收集为乐的音乐类型,音乐人们像逛商店那样在唱片店挖掘闪亮的片段,将其贴到自己的音乐里,“描绘自己作为精致挑剔的消费者的肖像”。
等等,这很熟悉不是吗?喔!是时尚换汤不换药地体现在了音乐中。慷慨地吸纳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随意拼贴搭配,那些美妙的采样成为了这位潮流热衷者身上的首饰珠宝。在这种视角下,涩谷系音乐本身不就是音乐中的“拜金小姐”吗?
离开发祥地东京,在作为另一个时尚集散地的香港,许多音乐人同样在流行的音乐发行中做了涩谷系的尝试,其中就不得不提到披着流行外壳的另类音乐团体“人山人海”。它们多数时候为流行歌手制作,但依然保留着另类的嗅觉,涩谷系元素常常出现在它们制作的音乐中,在编曲风格以及歌词上透露着消费品味。不知是不是匠心独运,来自人山人海的音乐人李端娴,提出将“Material Girls”作为自己工作室的名称,在往后的时间里,这个名字发展成为一个乐团。
另一个华语音乐根据地台湾,作为独善其身的小岛,本土文化里带有与生俱来的、一种被叫做“台味”的安乐气质。当李端娴、陈珊妮和可乐王决定一起搞个大计划,嘭,都市消费主义与小岛享乐主义碰撞在了一起,切中了涩谷系音乐最重要的两个特质。
其实这并非涩谷系独有的特质。像City Pop、Disco这样的音乐,时局越高压便越有市场,空虚的人群喜欢用一个接一个的梦来麻醉自我。而陈珊妮并不那么爱做梦。纵览她生涯的所有的作品,她像一个清醒的观察者,会为彭婉如命案激愤写下“这是整个世纪最凄凉的青春”、“夜晚适合取暖的只有战争”,也会专注于感官,认真探讨那些最直接的身体感受,她的表达总是直指严肃的内核。然而在拜金小姐里她反其道而行之,将最肤浅的快乐进行到底,似乎这就是他们要表达的一切了。这明明一点都不陈珊妮啊!
主创们在采访中不断重申这张专辑的宗旨就是“快乐”“玩”。回到2003年,那一年对华人世界来说并不安乐,非典的洗礼让精密运行的城市机器摇摇欲坠。人们多少都从中看清了,其实一切秩序不过构建在虚无之上,各位对此应该同样深有体会。谁会知道明天怎么样?经历过生死时刻,生活在这城市里的意义从对事业的追求,变成了及时行乐和自我实现,所有人都期望像歌里唱的“中午起床晒太阳/晚上上酒馆喝酒打屁”一样自在安逸。所以拜金小姐对于城市生活意义的解构,正是要为那些不安和忧虑找到出口,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因此它们一面漫谈着超现实,一面用“拜金小姐”的生活方式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忧愁,对虚无城市生活开展轻蔑的反击,就像那本漫画的名字,“拜金小姐大战恶魔党”。
往后要谋划专辑概念的各位,或许可以尝试与漫画家合作,毕竟没有谁比漫画家对塑造形象更加狂热。在专辑概念中涉及漫画化形象的前有Gorillaz,而拜金小姐在此之上还将画册《拜金小姐大战恶魔党》和专辑一同发行,走在了华语专辑概念的前端。以作家为核心展开专辑概念,我们有《三毛作品第15号:回声》;而以漫画家作为核心,拜金小姐绝对是整个乐坛的独一份。所有视觉上的创造和歌词,全都交由一位台湾漫画家——可乐王来完成,在封面上的那两位女郎,正是他仅靠“拜金小姐”四个字创作出来的。
漫画化是对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的再次模糊。拜金小姐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乍一看像歌里唱的那样,“我的个性很机车/我的手段很阴险/我一出手满口脏话”;而幻想外的她有点俗辣,“她们甚至很怪很怪/但是她们很温柔/超未来感/内心是猫”,现实与幻想的冲突,丰满为一个困在理想中无法自拔的城市丽人形象。它们为都市的心碎人儿造的梦,是在拜金世界中成为那个无所不能、让恶魔党乖乖伏法的神奇女侠。
“她们想尽一切办法/把皮肤弄黑绚丽/充满野兽派狂乱美学/她们混杂她们拼贴她们”,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曲‘黑妞马子’,借涩谷辣妹之名重申了拜金小姐从头到尾都在做的事情:拼贴。
借以两位香艳女郎专属于80’s的摩登感,复古80年代成为了音乐上的主旋律,可以发现许多旧作在其中的“重现”。‘小鸟探戈’是陈珊妮喜欢的80年代的呆板Synth Pop,把Falco – ‘Tango The Night’威风凛凛又带有些许邪气的开头拿过来作为过门乐句,并采用了同样的探戈节拍;‘哥哥妹妹百货公司’是拼贴的典范,用故弄玄虚的管弦乐、隐隐约约的电报声营造紧张感,Funky Bass、竖琴、手风琴,风格不断切换,中间穿插以《洛奇3》插曲‘Eye Of The Tiger’中的经典乐句,活脱脱的一首飞天小女警出场曲;‘人生歌王’又是一首对New Wave的复古,整首歌以惯常的手法用glitch声响填满,她们像New Order一样用“一指禅”的方式演奏Bass,整体却透出呆板诙谐的德国味;采样O.M.D.-‘Enola Gay’的‘哈拉全年无休’延续着80年代的风味,黄耀明还在里面客串了一段伪歌剧腔…随处可见浮华的时代痕迹。
所以可乐王才是这整个策划当仁不让的缪斯啊。不仅定下了整张专辑的基调,他同样深谙拼贴美学,歌词全都从他的画册《AD/CD俱樂部》(陈珊妮和可乐王的“定情信物”)中节选,两位音乐人再根据文本进行音乐创作。看不见一以贯之的逻辑,也毫无押韵的痕迹,只有不明所以的生活化片段和超现实意象的交织。
歌词中有大量生活切片的堆叠:‘哥哥妹妹百货公司’以普通人的定格肖像和千奇百怪的“商品”,拼凑出一对百无聊赖的兄妹和它们打发时间的百货公司游戏;‘写给这个下午’有如同新浪潮电影的颓靡,在一幕幕场景的闪动中,二人的声音缠绕、盘旋、上升,化为整张专辑中最暧昧的气息;‘清晨音乐’特意用圆舞曲曲式,在听觉所构造的空间内,陈列着被刻上古典音乐名家标记的物件,伍佰突然“闯入”,与西贝柳斯同一空间内交响,仍旧是在贯彻拼贴这件事。
拜金小姐幻想自己无所不能,却无处不体现着一种自我陶醉的妥协。在几首Lounge氛围的曲目中以“躺”的态度讨好自我:在午后醒来的迷惘中成为宇宙序列所围绕的中心,在幻想中勾勒自己无所事事的快乐人生,在澡盆里唱成自己的“人生歌王”;‘波丽露露’、‘哈拉全年无休’借用孩童的口吻,发出类似“世界是一颗圆圆的地球”、“豆子说她想要和东东上床/说金城武也不错”在成人眼里看来谵妄的呓语;‘那感觉是微风’以Vocoder和声叠加幽深的Drum & Bass,与“骑大大鞋盒的猫经过老虎青春的寂寞国”、“心型的果冻像巫术的魔法/把时间都凝止”等超现实场景一同勾勒出的未来感已经足够冷酷,却在副歌冷不丁转向了人类情感,最后落于一句“我超爱你的”,感受到的是一种何其怪诞的电脑情感。在真实与虚无,冰冷与亲昵,超能与无能间游走,听者所走进的,是一个真真假假的“大观园”。
总体而言拜金小姐玩的并非是极致的拼贴,但是对于概念的精准执行,造就了华语音乐最具有涩谷系精神的作品。涩谷系音乐是消费品的综合体,“看见什么吃什么”,轻浮是无法绕开的题眼,但显然已经成为它审美的核心,或许这才是其文化价值所在。拜金小姐轻浮么?当然,它们只是玩票罢了,乍一听上去是如此地快消,没有什么可以反复咀嚼。可就是这样的“快速消费品”,在2002初版完成后一直找不到愿意出版的发行商,直到2004年即将发行前,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推翻重制。你可以听到她们音乐才能的极致展现,不止那些合成声音和电子节拍,吉他、管弦乐…每一个音轨上躺着的都是设计好的精巧。虚无愈放大,愈鲜明,愈显得荒凉。无穷尽的拼贴堆叠,到底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还是“反认他乡是故乡”,个中滋味就由听者自己体会了。
参考:
[1]袁智聪,Jansen,林哲仪.无敌美少女战士 拜金小姐 陈珊妮×李端娴×可乐王的新世纪科幻童话.音乐殖民地双周刊,2004,vol.234,17-18.
[2]Momus.Shibuya-kei Is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