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Alt Rock/Fusion/Reggae
Release: 2016
Label: Universal
周五乐评,每周一张值得收听的华语佳作。
标题曲《钉子花》铜管与电吉他贝斯互相维持律动,又一次回归闽南语的伍佰依旧没走AOR的保守路,而是把雷鬼和Fusion拿起。相较生涯早期充满 Def Leppard 的布鲁斯味道,标题曲充满放克的跳动感,在摇摆乐的律动与仍然舒展自若的失真电吉他即兴之间诠释伍佰一如既往的洒脱。而在谈及伍佰时提到的旋律魅力,《钉子花》则回归 China Blue 作为一支器乐摇滚乐队的魅力之中,贝斯在低频足够稳当,电吉他段落畅快却不刻意,一整首都在编排与人声的互相均衡中展开。
《蹦孔》在 70 年代味道的 riff 几笔入耳后再次搬出铜管,伍佰在一唱一和中继续刻画舒适的听感,摇摆感依旧是要素,进入副歌之后用失真电吉他呈现饱满,却混在显眼的铜管之下,层次明确不落窠臼,期间伍佰继续用几声“媠”强调节奏。切入 B 段则带来 Michael Jackson《Billie Jean》式的留白交由贝斯与鼓点完成驱动,Pre-chorus 用铜管作为人声间的乐句补充,将一整首的能量维持于高点,Bridge 则是长线条演唱和电吉他即兴互相依托。伍佰一直不仅仅是自由的音乐,《蹦孔》在刺激密集又齐整编排之间的平衡更能呈现他的洒脱与诗意是如何并行的。
《东石》的摇铃,大鼓,手鼓,在原声吉他相伴之下有辽阔声场与细节编排的兼容,这一首对吉他的强调以及掌声结尾足有水边渔火的不插电民谣感,合成器段落的反复出现与摇铃、大鼓的贯穿全曲则注入更多朦胧的气质,歌词文本中“黑沙海边”与“银色海水”的场景确切地呈现。《爱妳无目地》继续在 Big Band 质感之中延续专辑的 Fusion 内容,这是一首带有十多年前《树枝孤鸟》熟悉感的“伍佰情歌”,但在爵士律动的穿梭中又焕发着新鲜。
《放浪舞者》接着专辑流派融合的路线,鼓与贝斯一开场就带着轮廓鲜明的律动,在雷鬼的基本骨架上进行融合能延伸出“台式探戈”或许不意外,但伍佰在主歌乐句上扬下潜间的起伏可见从演歌吸收的营养,又让一整首在舞曲之中融入了与歌词一致的惋惜与伤感。与其做一首太经典滚石的摇滚芭乐,他选择更“伍佰”的思路,贝斯与鼓的律动维持到底,吉他拨弦与吹奏都带着黯然,在长达一分钟的尾奏中继续编排的动态,“我继续来踏着 这放浪的舞步。”
《热泪暗班车》仍然是上世纪的经典摇滚声响,在速度提升之际振奋上一首 Outro 的失落阴霾,贝斯、键盘与吉他都维持各自的速度与动态,正如“暗班车”外“田岸一棱一棱飞去、路灯一支一支飞去、溪水一逝一逝飞去、田庄一庄一庄飞去”的场景。Bridge 让电吉他的呼啸、贝斯的跳动感与键盘的灵活互相配合,最终在伍佰的人声里收束凝聚,简洁利落,一致在音乐之中飞驰。
《仝款的月娘》并不是《心爱的再会啦》这样在钢琴摇滚好歌模板上绽放魅力的作品,它更像去年专辑《晴天雨天》那样的在小体量呈现真挚与感情,在吉他的原声感,钢琴的凝炼,以及键盘音色的延展里,完成伤感情绪的渲染。而在《仝款的月娘》的收束后,《我心内》寄托于钢琴摇滚的抒情表达更能带来深厚的感触,这可能带着不少“伍佰式”的体育场大合唱AOR痕迹,但留白篇幅带来的另类气质却呈现出了更多的内敛,在含蓄之中反有浪漫。
《种子》再次让专辑的收听进入铜管画出的氛围了,只是走出伤感情绪的伍佰选择用回环与流动感的慢板节奏与人生哲学的文本进行更深刻的描摹,间奏的拨弦带着空旷回响的 sound effect,把深意放进戏剧感之中,反而有西部片的气质流露。在这样的西部感之中,进入速度更快,鼓点更密集的《我是老大》,然而铜管却保持着相对稳当的速度,在更呈现律动的吉他,Garage 感与 Fusion 味并没有各干各的,三个配器之间的速度差距带来了更具变化感的听觉体验。在此前已有复古的《我心内》后,《清风吹目墘》继续用更有民歌韵味的编排与写作给这一张“土洋结合”的作品找到了原生地的落脚。
伍佰时常被人认为是“土到极致便是潮”的代表,然而《钉子花》并不是一张“时尚作品”,伍佰的选择是在闽南语本身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外来元素,作为流派融合的老手,他这一次的营养来源依旧是充满复古情怀的。钉子花(喇叭花)的铜管形状与专辑大半篇幅在 Jazz Fusion 上展开上完成回扣,雷鬼音乐与非洲元素在他的摇滚编排上展现出的于硬朗之间的浪漫则更有“钉子花”的独特气质。
自 90 年代,00 年代以来一直有持续优质产出的伍佰 & China Blue,在生涯的第三个十年里呈现了一支传统编制的乐队,在地域语言上依旧能呈现的新鲜与花样,延续听众熟悉的自我表达却非自我重复。《钉子花》里有他们对一路走来的路径的自信与成熟,也有一如此前《双面人》拥抱电子音乐的面对新内容的尽兴,这都让这张作品成为伍佰 & China Blue拥有强大内化与诠释能力这一特征的佐证,更给更多同类地域创作者与在器乐层面试图进行流派融合的音乐人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