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Alternative Pop/Art Pop
Release: 2012
Label: 华谊兄弟
周五乐评,每周一篇值得回顾的华语佳作。本篇乐评为@阿尔嘎嘎 的付费应求,因为之前一直由于各种原因未发出,经得这位尿渍同意后我们发布于好久未更新的周五乐评(从本期开始周五乐评正式开始恢复更新)。
从第 9 张专辑开始寻求“自我表达”会不会太迟?对于以主流包装为起点的音乐人来说这实际是一个更“恰好”的时机,成熟的唱片制作经验、充足的预算与行业资源,几乎是乐迷们所期待的“巨型制作”的最理想条件。而在 2010 年底,来到第 9 张专辑的尚雯婕决定开启作为“唱作人”的阶段,相比词曲全包,更令人瞩目于担纲唱片制作人的角色——2011 年发布的“阶段首作”《In》很自然地成为她生涯中一个节点式的作品,至少从奖项口碑上它是成功的。(“第9张专辑”一说来自官方专辑文案,实际上在尚雯婕的作品序列中《In》可能是第六张)
而在紧随其后的2012年,专辑《Ode to the Doom》在前作的基础上以更为鲜明突出的 Art Pop 旋律构架,以及相对前作而言更为融通的整体氛围构建与相较于同期华语在“电子音乐”制作对刻板夜店审美的脱离,都让这张作品更具有“异色”的个性——《Ode to the Doom》几乎可以认为是尚雯婕的主流另类形象的成熟之作。
于此之前,或许是出于制作团队在整体把控上总会存在的掣肘,即便是《连卡佛小姐》这种已经打出“另类”口号的作品,仍停留于应该是龙宽九段同时期的 Eurodance 洋垃圾大皮箱——给王菲的《闷》加入大卖场节奏的 Remix 以及口水重复的 Hook 在结构中的过分显眼,都显得不那么“新潮”——这或许是尚雯婕在获得到作品完全主导权后最想证明自己、放开手展现的一点,以至于《In》的“时尚”宣言几乎是对《Fashion Icon》一次“点对点”的重设;而在《In》已经呈现出的民族元素的青睐(或好奇),则成为《Ode to the Doom》进行叙事呈现的底色,也成为《Nightmare 魔》里不完全的概念叙事之遗憾的弥补。
10 年代并不乏追求“深刻广博”“暗黑”等意象以及概念尝试的中文发行,但不得不承认它们相对而言在音色审美上的刻板,以及很显然在制作上进行“流行套壳”的懒惰。就此而言,《Ode to the Doom》拥有充分的自觉:《Before the Doom》的西塔琴、手鼓与故障声响带来乌云压顶的即视感,民族配器与神话关联带来的神秘气质是前作《Underneath》成功经验之上的拓展;《Useless Love》以“歌剧”一般的旋律写作来呈现的 Art Pop 色彩覆盖在 Nu Metal 的电吉他编排之上完成对后者的“脱俗”,却在气质怪异的副歌写作上带来黏着感和吸引力;《Construire pour détruire》在 Disc 2 对前半程进行兜底式的听感回应,完成专辑在收听能量由轻至重的把控;更不必论《Ma Bulle》《Atypical》现在听来仍然不过时的 Trip Hop 与环境声构建。从专辑本身的角度来说,《Ode to the Doom》已是一张较为完成得独立、完整的作品,也能负担起“制作成本”带来的层次而非让人觉得“花大钱却无新意”,更不必论与同期其他作品在 production 上相比的出色。
但很显然,如果你抱着好奇心收听尚雯婕的作品序列,一定会被这位“出色多语者”的多版本跨专辑收录扫掉一些新鲜感。就如《Nightmare 魔》标题曲以粤语版本《紧箍咒》收录于《In》,《In》中的部分曲目例如《Where Is My Soul?》《Addiction》也以不同语言的版本收录在《Ode to the Doom》中,以一种听起来比较像 Bonus Tracks 的形式——除此之外第二盘除了《Construire pour détruire》是《Perfect Night》的 Reprise 之外,其余曲目都为专辑第一盘的另一语言重演,却与《Where Is My Soul?》《Addiction》等已经发布过的曲目一同作为专辑叙事的一部分,纵然整体仍然通畅且不令人察觉太多怪异,却依旧对于熟悉她的乐迷感觉有所跳脱,带来些许“过饱和”的负重感。至于不同语言版本里带来的混音层次差距,则更是一个“工业角度”上的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在听感饱满扎实的双碟专辑体量中,《Ode to the Doom》选择以《Back to the World》(中文版为《最终信仰》)进行收束,这或许是《Ode to the Doom》在“讨论‘自我与外界关系’”叙事层面的一个合理而自然的结局,却在听感上显得泄气而能量微小——这可能是旧曲回收而毫无结局铺垫带来的,也有可能这首曲目本身过于兴奋洋溢,对于一个“世界落日”的收听旅程或“音乐史诗”来说,曙光来得实在太快又毫无预兆。纵然是一首完成得非常有 Hit 感的单曲,却在专辑中显得无甚气力,相比前作《La Muse de la nuit》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感,似乎显得过于仓促潦草了。
纵然如此,对于一张来自于中国大陆的主流制作,或许我们仍然可以对尚雯婕在彼时的一些开拓精神进行嘉奖——如果你此前的大部分热门曲目都是芭乐基底的“华语经典”,你是否能抛下这些商业成功的依赖去尝试一些在当下环境中有“推广风险”的表达呢?《Ode to the Doom》在收场曲前一刻也不松懈的态度似乎已经是尚雯婕的答案——尽管在此时期被验证成功的追求“巨型制作”“歌剧化”的 Art Pop 思路成为她其后至今的路径依赖并成色渐惨;这一点其实也更适合用以评论各方面在试水感与激进都兼具的前作《In》——作为主流制作,华语乐坛在同类型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可以给尚雯婕进行参考或学习的先例,相比魏如萱她似乎没什么先发优势,纵然比后者在整体制作上更能带来张弛这一点的欠缺或许也显得可以接受了。
而对于现在而言,“巨型制作”似乎显得对乐迷不再有多少吸引力,“概念之作”完全成为假大空与表达先于音乐的代名词。但在彼时音乐人们仍追求对自我表达进行“升华”的时代,《Ode to the Doom》已经足够成为一次鲜活的记录,拥有气质也拥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