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奇犽犽
Genre: Art Rock/Alt Rock/Folk Rock
Release: 2020
Label: Self-released
笔者按:
想来我不再想要像之前写作的时候那样,以一种盘串儿唠嗑的心态和读者唠嗑我的各种“理解”,因为写“理解”在今天变得廉价,至少还是要讲究一点写作质量,但是我又没什么时间在评论这个领域做到让自己满意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早就厌恶自己作为“乐评者”的身份,所以我首先在想的一件事情是,乐评者应该做的是什么?乐评应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而不是什么?
这仅仅是我自己的思路和条律,和其他写作者无关,仅仅是不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什么都不想说。那么现在,我要陈述一下我自己的回答:
音乐评论者应该做的,是提供只属于他自己看到的最私人的东西,应该抓住最小的格局和最狭隘的视角,而不是试图扮演某种公正。除了这种写法是诚实的,我非常武断地认为,其他任何写法都不诚实。
乐评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提醒读者那些被提到的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指向和概念,而不是试图争辩或者批判任何事情。应该小心翼翼地对待故纸堆和有限的材料,而不是靠着一腔执着进行宗教活动。
距离万能青年旅店的第二张全长专辑出版,已经过了四年,我对这张专辑的感受也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多次变化。概括地讲,在今天来说,我非常认可这张专辑的非听觉的概念设计、大部分的听觉处理、大部分的演奏和织体编写。我不认可这张专辑的几乎所有的文本,不管是表达主题还是遣词习惯,我能感觉到作者的努力和巧思,但我不喜欢,这是一件很直接很单纯的事情。
包装设计上,万能青年旅店延续第一张专辑类似的主题颜色,但是在图像布局上显然比第一张的土法炼钢要考究很多,恰当按照比例分布的色块、邀请各路艺术家制作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简洁大气的包装,确实是派头拉满并且受众明确的控制,也和它工业文明的背景底色相映成趣。
听觉处理上,这张专辑的定位其实是以织体编写为主要艺术追求的艺术摇滚/器乐摇滚/前卫摇滚,整张专辑的听觉脉络大致扎根于70年代相似风格的音乐。专辑刚出的时候我还没有接触过乐器,《墨麒麟》这曲的双吉他交互模进、非常规节奏组循环乐段,以及铺底的吉他色彩音提供的情绪变化,第一时间就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与最开始18年听到的还未写完的版本(有多种录音,例如https://music.163.com/dj?id=1367514815)相比,整体质量控制完全是高一个档次的:乐段整理得更紧凑,段落之间安排了留白和衔接(利用其中一个乐器对下一个乐段进行引入),每段之间在相似的句子中安排了不同的节奏组律动,以防止听觉疲劳和推进情绪进行,服务它的叙事。这些处理手法相对于同时期的其它内地音乐,显得精密、成熟、认真。
谈一谈二专最重要的曲目《河北墨麒麟》,在这张专辑出版之前,我曾经收听过16年和18年的多个版本的现场录音,那个时候这个演奏曲还只是按照爵士标准曲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大部分在最终版本交给管弦乐的乐句还在用主音吉他演奏,其实整体听感上甚至有点像波兰的Pink Freud那张《Horse & Power》,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宇宙塑料人。不过较之宇宙塑料人老头瞎弹一般的随意,他们架构上的编布较为严谨,设置了较多的段落,并且开放给各个乐手进行即兴和互动。当时我根据这个曲目对万青产生的印象是,他们是一个乐器演奏上较为有追求的一个内地团体,虽然上限还未达到专业的爵士乐演奏团体的丰富度,但是在它常规所属的内地摇滚乐的范畴当中,已经是非常异数并且值得期待的团体。
后来,这首曲目正式出版之后,就不再是一首带有大量即兴小节的演奏曲,而是经过高度整理的一个比较死的东西(非贬义)。在最终版本中,极具辨识度的几个洗脑乐句被安排给管弦乐,前奏部分串上推动感较强的5拍洗脑riff,双吉他交织本身的信息量,就已经比大部分人所臆想的文化叙事要重要得多。主歌部分加上色彩音柱式和弦的吉他铺底,所有的织体编写完全符合progressive的“渐进”意。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大部分乐迷对“前卫摇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套很表面的纯属少见多怪的层面,要不就是那些中文互联网贻害无穷的各种自以为是的毫无信息量的掉书袋烂梗,还少有人强调过“前卫”一词的不恰当翻译其实让人忽视了“progressive”原本是对“渐进、激进”的声音效果的形容。万青从现在来看,确实能够至少从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基本的——声音的层面出发,去控制它的成品,我认为还是非常可贵的。
在其他的创作者或者消费者还在思考“摇滚”,执着于一些其实过个几年或者几十年就马上无人问津的那些基于表面的价值,将自己陷入各式变种的宗教战争之时,万能青年旅店似乎像是找到了自己适合做的事情,并且方法上也没有陷入北京摇滚乐体系特有的跳大神操作,而是至少抓住了一些和音乐真正相关的东西去执行。所以万能青年旅店对于内地音乐还是很重要的,做成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也正因为我对这些基本的和音乐更加相关且重要的东西的看重,我是非常不喜欢姬赓在这张专辑当中的写作的,一些更私人也更加永恒的瞬间,在万能青年旅店的文本里是很少的,姬赓似乎相信他的无意识所链接的,是一个基于一种线性的过去与将来的时间流,他所做的似乎是捕捉这种变化。
而这些尝试与他们的粉丝常常执着的北方文艺常见的怀古伤今的左翼叙事无关。接下来,我想引用友邻“无声鼓”尝试对文本本身作出的一些探索:
首先,姬赓提到“《郊眠寺》,应该和《河北墨麒麟》是一体两面的。”
(见《万能青年旅店:时代症候里的突围》)
姬赓还提到过,他自己对重复利用意象,是故意的,他说可以将这些理解成一个舞台的布景,一种设定性的词汇。他要重复到让人觉得特别讨厌,或者读出他想说的信息,还自嘲现在看来是讨厌的声音多。
(见《万能青年旅店:并肩莽莽原野荒》https://nfpeople.infzm.com/article/9340)
先看被很多人认为颇为难解的:
试试 冰冷昂贵入云涉水的轻身术
看看 演员王公游民盗贼的心电图
意象的重复不是巧合,《郊眠寺》中直接有“演员失业 电缆失窃”,而看字数和官方发布的歌词的分段,这一段也刚好四行。
一一对应,“王公”与“共享富裕 共享恐惧”,“游民”与“东方睡衣 涌上街头”,“盗贼”与“街头嘈杂 公共聋哑”,似乎确有联系。
那么“冰冷”与“渤海地产 太行水泥”,“昂贵”与“宗教医保 慈善股票” ,“入云”与“幻觉贸易 阶级电梯”,“涉水”与“高级魔术 高级发明”的对应呢?似乎稍显牵强,但也不无可能。例如,“陌生与敌意其中凝聚 千座山峰化水泥”似乎可以将“陌生与敌意”联系为“冰冷”。
每一组的解读的确没有十足的把握,来自姬赓的原始文本也太少,就不做了,但如此切入再结合“新语言,旧语言”这一句携带的二分意味,似乎能感受到姬赓大概的指向是哪一块:
“演员王公游民盗贼”中,除了演员,其他词现在我们都使用得不多了,那么此可能为“旧”;比较之下“地产水泥医保股票”无疑就是“新”。那么“怎样回答不眠的时间”——这些回答不了“不眠的时间”?再看“轻身术”与“心电图”,把“地产、股票”当做“阶级电梯”就如同沉溺于“轻身术”的“幻觉”(不过是表面上更加“高级的魔术与发明”,实则还是彻头彻尾的骗局)。而病危濒死之人才会需要看“心电图”,过去的一切角色都行将就木。
所以,这不仅是“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那种旧价值秩序崩坏,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境;甚至还让人想到因为切不完的“电缆”让沉迷在永恒的幻觉中(Infinite Content——现在所有社交媒体类软件都有的无限下滑),因为“循环追捕令”你甚至连游民都做不了(2003年3月孙志刚案、收容遣送制度、清理低端人口、2017年北京安全隐患排查整改行动)。
另外,姬赓还说到了“朝霞晚风”和“免费月光”,这里我觉得应和苏轼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同意,但姬赓似乎不认为这是造物者给我们的无尽宝藏,因为“时代喧哗造物忙”,那是前现代的答案。这不仅从顺序上可以看出,“切断电缆”后“紧急换电缆”,并且这里的“朝霞”又是《山雀》中“朝霞化精灵”的重复,而这一精灵也在“采石”时“绕越”而去了,“她与你共存 违背 对抗 相同的命运”。
好像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河北墨麒麟”了,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麒麟是五色瑞兽,此前应该从没有过“墨”麒麟,那么这墨色应就是“泥河”和“采石”时染上去的,姬赓说墨麒麟是21世纪想象的神话,那么与之握手的现代化呢,无疑可以归结到我们自己,“乌云阻拦明月涌河湾,他起身独立向荒原”就是“星河下 电子荒原”,河北墨麒麟即中华泥污人,冀西南林路行指向今天的他所观察的部分的个人生活——一种基于中国的普遍的现代性下的生活困境。
也许这里能想到“异化”,也许这里能想到传统价值的消亡和保守主义自由的不复存在。
“这首歌跟生态,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去批评的关系。我特别不愿意让大家只是想到环保生态,太把自己当成一个城市里的人了。没有什么‘环保生态’,这就是你本人的世界,我们是一体的。你看见它被填回去,种上树,但是重要的珍贵的东西早就没有了。这和一个人被消耗的过程是一样的。”——姬赓
对待这种情境的情绪,比“大厦崩塌”更让人感到一种务实的悲观。
我们听到了渐次变得轰鸣的雷声,不想任由“乌云遮目”,听到了“鸟兽暗语 危险消息”,接受了“自然友谊”,然后“自然躲避”,但山雀能在西郊密林长久栖身吗?能就此出重围、破铁幕吗?郊眠寺,能回答不眠的时间吗?此时“早”又到来了,像是又一个循环。万青并没有明确地回答任何事情——
“对我来说,《郊眠寺》是很重要的事。它收束整个唱片。前面写了那么多,最后还得回到你自己:你是谁?你要干什么?你究竟在怎样的一个时空里生活?——姬赓”
以上,是朋友的想法,这是我本人在历经多轮论战之后,收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交流。
大部分和我争执的粉丝,连最基本的文本分析素养都没有,没有材料之间的互证和对比,只是一味地抓住一些捕风捉影的望文生义的东西,试图感受一些不存在的深刻。
例如:
1,“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可的好”RYM不能代表全世界
2,“国语排名最高的专辑”:这个网站主要的使用群体不是国人,上面被上传的内地专辑也没几张,这种“排名最高”没有什么代表性意义,至多是说侧面揭露了内地作品载量过低,把万青衬托上去了
3,小编制管弦乐前卫摇滚:Jethro Tull对风笛和萨克斯的运用是非常精要的,整体的织体编写也更加顺耳流畅。万青2专辑版萨克斯等等乐器大量占用了整体编曲的戏份,让我非常遗憾没听到太多电吉他演奏段落。
4,读再多现代诗,我想我也不会再认可基于谜语的思路而创作的任何一种文本,那是对深度的戏仿而不是真正的深度。我体验过李格弟“把影子风干拿来下酒”的醍醐感,我记得张楚 “老张手上戴着一只可以下潜五十米的手表,以每秒五十米的速度向西奔跑”,我还记得左小祖咒“我们高举着思想者的长矛拨开人类视网膜里的壮丽彩虹”、“跌进门内五千年的恋母情结,在父亲熟睡时煤气打开”……“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围”无法让我感受到诗歌基于文字介质而制造出的通感的体验,“演员王公游民盗贼”感觉比舌头的“妈妈一起飞”还要尴尬得鸡皮疙瘩,这种对意识流截取之后,用来对现实世界各项直观进行隐喻的一种写作思路,让我没有什么兴趣,我也几乎无法理解姬赓在说什么。
5,音乐素养不妨碍我听秦皇岛被感动——且被感动并不是耻辱的事。难道只有基于认识短浅的感动才有价值?(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至少我比最开始和这人论争的时候,素养又好了那么一点点。)
我尝试过考察这样的文本被人追捧的原因,我觉得或许是因为,歌词是内地摇滚乐审美传统的一部分(如果三十年也算是有传统)。这种偏重是一直都有的,也许是沿袭了抗议民谣的那一套。刘弢:“我觉得摇滚乐歌词比旋律重要,就像最瘦的Patti Smith,最硬。”
拒绝歌词大于音乐的一直是我自己,但我想我自己之前的方向也搞错了,并不需要去否定任何对文本的偏重,也不需要因为部分作品有这样的属性就去低估它,而是考虑如何从音乐这一块丰富自己,对待既存的文本,评论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给出务实的信息。
反正文本分析不该像骂过我的人这么招笑:
无意义的笔仗就打到这里,对于文本我想我和朋友已经说得够多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读者。
在接受这次写稿委托时,石田和我提到一个返听率的问题,我考虑之后认为我自己无法采用这个指标,因为我已经不处于一个长期大量收听的一个收听者的状态,我现在收听的基本上以我想做的东西为导向去延伸,而万青的审美方向和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在针对万青的结论已经过剩的今天,谈一谈万青值得注意的点是什么,谈一谈它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说一些泛滥的偏见当中没有人讲到的东西。
“西郊有密林 助君出重围”也许是一句祝福,也许是一句暗示,个人从现代性危机的困境当中,要如何大显身手地逃离出去?也许脱离庸俗是第一步,这种精英主义螺旋上升的游牧,已经在万青自己的身份转变和活动策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对上一代摇滚乐的普世命题的背弃,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而大部分痴迷于自己制造的神话的作者和乐迷,其实还没有搞明白权力是什么。写到这里,想祝每一个认识到困境并且勇敢地正在做些什么的人好运,或许这样,以后就不是“只有万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