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Art-Rock/Alt-Rock/Electro/Dream-Pop
Release: 2007
Label: Beggars Group
2007年10月1日,Radiohead宣布粉丝可以支付任意价格在乐队官网下载他们的新专辑《In Rainbows》,消息发布后网站很快被蜂拥而至的访客挤崩溃了。
《In Rainbows》是一张革命性的专辑,也是带人们回归“Radiohead印象”的专辑,他们合理化了密集的制作,有所删减地吸收了《Kid A》和《Amnesiac》的电子成分,最终在简化合成音效和繁复原声乐器的共同刻画下构筑了一个完整瑰丽的宇宙。
《15 Step》合成器声段重重叠叠,流动感拉满的吉他和弦在悦动的电子节拍里起伏,5/4拍号是一个相当Radiohead的操作,电子碎拍像《Kid A》,而Thom的演绎又是剥离、分裂如《A Wolf at the Door》。在构架上显然是从Peaches《F*ck the Pain Away》里有汲取到东西的——器乐上偏向Punk(Peaches是电子化的Riot Grrl),又在制作中均衡Electroclash的电成分。整首歌充满着冲突和空间感,Johnny的吉他听来是疏而不漏的,Phil的鼓点与电声又把每一个缝隙都填满,牛津孩子们的欢呼声采样跳过反差也成为填充听觉的工具。
《Bodysnatchers》开场就是Grunge质感的Lofi吉他Riff,直接延续《15 Step》的紧张听感,噪声钢弦长音在一系列短声效中让听觉在变化中疾驰。到中部的箱琴吉他Solo直接扩展了听觉的外延——如果说前半给了我们一个大视角但细节很紧密的格局,这部分则是通过突然的精简描摹出了广袤的视野。后半再次通过失真吉他和Snares铺排到Lofi-riff,这段又像是《The Bends》的再现了。三部分合起来酣畅淋漓,宛若过山车一样跌宕地游移在动态的声场里。从泥泞感和跳跃感的节奏中转换到拨弦的迷梦里,如Thom自己的形容,像是Wolfmother和Neu!融合进了Psychedelic-Rock。
《Nude》无疑是Electro-Ballad中的绝对上乘之作。在编排上和《OK Computer》巡演首演有了很大的变化,繁复层叠的编曲佯装成极简主义的听感,并以此为一面棱镜以小见大折射出环宇广大的空间感,恢弘的弦乐与和声刻画出冷潮巴洛克的精细与凌冽,Colin的贝斯就正是这万化的脉络。Radiohead的悲观色彩中,是依旧瑰美着的。所以《Nude》就像带着距离看世界的绚烂,像一层玻璃一样地隔开了温度,犹如歌词中要去相信的却又众所周知的不真实的想法,美丽得疏离。
《Weird Fishes / Arpeggi》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一个和弦的琶音设计构造出了深海般的暗流涌动感,而Thom的和声穿梭其间就是在水体之际透出的Post-Rock光影。Bridge切到密集的打击器乐和距离感的失真键盘直接给整首歌后半的情绪塑形了,再一下次急停抽成了真空,仿佛像在海底窒息的诡谲的美感。
《All I Need》在沉重深邃的弦乐中刻画了犹如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般宏伟的格局,然而他们进他们所能把这首歌的表现缩到最小,把你的思绪都挤在一起跟着鼓点行进,钟琴的低迷在噪声取样之后显得像逼仄地刺触着你的情绪点,像是解脱、释放。在创作过程中,Johnny想要重新捕捉乐队在房间里大声演奏后所产生的白噪声,他的解决办法是让弦乐组演奏音阶里的每个音符,覆盖各个频段。
《All I Need》只是彩虹里在色调上灰暗的一面,《Faust Arp》则是把这份暗跟糅合进了华丽了,最终铺成了诡暗的绮丽美感。就像《Faust Arp》这个名字“Faust”“Arp”的组成,一个是浮士德,一个是汉斯阿尔普,对应的就是Radiohead中Johnny和Thom代表的古典与电子,他们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反而是互相调和的。其结果是成品的统一中带来的广大的体量,如《Faust Arp》一样可以保持原木吉他的构架,也能支撑起弦乐组的叙事格局。或许这也是对Radiohead的最好形容。
《Reckoner》在2001年就曾被演奏,但专辑版把铃鼓的缜密和沙锤的细碎相缝合,编曲中稳固节奏主线的吉他拨弦和右声道被弱化细化的人声采样处理,让整首歌在层层包裹中更具深刻和心思。Bridge里广阔恢宏的与人声弦乐和零碎器乐相辅相成,一面仿佛是外太空航行的孤独与悲哀,这种瑰美破败的场景也像是上帝审判后的场面。我没有深入分析Radiohead歌词文本的习惯,但就这首歌里他所传达出的渺茫的沉寂质感还是具体的。
其实我觉得《House of Cards》制作得很讨喜,旋律甚至比《True Love Waits》还更好接受。Thom的声音相当清晰,而失真合成器的喧嚣让他显得很剥离,像把情绪抽出来看自己真空的生活举措。如果上一首是外太空航行,这首就像看着舷窗外的银河,是带着精神上的距离感的,用LiDAR拍出来的成品带了R.E.M.的效果。后半张专辑显然比前半张更“单一”一些,但很显然,前半张是通过很依赖能动性的主观理念让曲目在美感上接近统一,而后半张则是在听觉上做减法(最明显的还是Videotape),自然也就很纯粹。
《Jigsaw Falling Into Space》写得很内敛,吉他鼓组和声全都来了,但又很克制地把各样音轨合在一起,这也是依着这张专辑的整体美感来的。如果你看这首歌的结构你会发现它是先抑后扬、逐层叠加的,第二段Chorus加了钢弦吉他,又引渡到弦乐的曼妙中。这首歌的内容是很大的,在表面上统一,但能细分出各种听感丰富的段落,而这些段落又在变化中凝结出一致性。这首的旋律跟《In Rainbows》的其他曲目一样写得很好,不过更像是对这张专辑的一个整体的回顾。
《Videotape》隐藏了钢琴切分音,他们把着力点放在节奏上,简化了钢琴的低声,用Logic Pro做出杂声效果,Hi-hat、军鼓和钢琴都渴求在混乱中找到一致,所以反面上我们在解密这首歌的时候可以发现不少漂亮的段落。如果你仔细听他们以前的钢琴,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把钢琴用得很很爵士,但在这里他们让钢琴拥有了它原来的样子,听感上也就自然从简了,直接引导你情绪的发展。
每一首都是精彩的,他们尝试用多的乐器刻画出极简听感,即使是《Bodysnatchers》这样的曲目也加了箱琴吉他Solo来简化整体,实际上更加直击人心。半模块化合成器带来的极强设计感是个躯壳,这张专辑实际上带来了他们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比《OK Computer》更真实,比《Kid A》《The Bends》更丰富。这张专辑甚至超越《Kid A》。
这张专辑的革命性就体现在如何反差地使用乐器,但它对于音乐产业的意义是它的发行方式——任意价格购买。这其实很反发展潮流,像MeetMeintheMaze的形容一样,这是非常“Indie”的发行方式(后来被李逼借鉴了),直接带来了数字音乐的革命。后来据统计,60%的网友把它定成了0镑,极小部分也只定在2.90镑,远远低于新唱片平均价格10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