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Art Rock/Ambient/IDM/Electronic
Release: 2000
Label: Parlophone
对于Radiohead极为重要的一张专辑。在《OK Computer》获得业界和舆论的肯定后,他们如常对“成功”和“Radiohead印象”对他们的定义感到恐惧,在这样的驱动下,《Kid A》着笔。
Ed希望乐队回到更直接的吉他流行曲,而Thom觉得乐队过去在摇滚乐上的探索已经有些不得要领了——诚然,《OK Computer》的思路已经与“旋律优先”脱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主导专辑和曲目的进行,进一步地追求riff和solo的复杂但却把如此技术性的演奏依托在强大的想象力上。
这带来了更进一步的转型。纵然拥有本世纪最有价值的吉他乐手之一的Jonny Greenwood,在《Kid A》里的吉他成分还是显然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Glitch音效,更多的Ambient色彩,更多电子riff与合成器的共构,以及更明显的冰冷的情绪。
但这并不代表它与《OK Computer》是完全脱节的东西,在理念上这张专辑依旧着力在情绪与氛围的运用,只是载体更加电子化了,是世纪末英国IDM场景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是,这张专辑对电子乐理念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未来十余年主流与另类发展方向的启迪和预言,比如人声在专辑里的地位变身为乐器的分支,比如更浓墨重彩的氛围化。
《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前奏的几个合成器单音就把你拉入他们的极简氛围,我们听到了Thom的“Everything——”吟唱相伴的是扭曲的人声采样,类管风琴质感的合成氛围。梦幻又温暖的键盘,10/4节拍的律动,在这之间,你不用考虑Thom唱的脑子里的两个颜色是什么意思,没必要迷惑于“Yesterday I woke up sucking a lemon”,把这些晦涩的语句夹在听感里一起走进他们做出的这份广袤的混沌里。
《Kid A》同名曲听着就不那么绵密了,鼓机和合成器旋律,声码器的巧妙使用,伴随着风铃一般的打击声响,相比上一首仿佛在宇宙间行进,画面徐徐展开的听觉体验,这一首的能量曲线有更明显的起伏,Soundscape的纵深刻画给整首歌的进行带来了更多的戏剧感,一个接一个段落接踵而至。而在这么多的失真效果之下的是更稀疏的Power chords,Thom的声音被压缩、挤压成Kraftwerk式的电声。
《The National Anthem》紧接着《Kid A》同名曲尾段的情绪高点发展能量——鼓动性的bass勾勒出冰山的轮廓,呼啸的合成器音效仿佛飞船疾驰,Charles Mingus的Free Jazz式铜管的组叠又带来了秩序之外的混沌的意外听感。这一首是前两首堆积的情绪的集中爆发,Bridge的急转直下带来了绵延的留白,又在尾段再次重现器乐极繁,Outro采样带来更多的戏剧厚度。在短短四分钟里完成了高密度的听觉重构,键盘电声有一部分来自Jonny的马特诺琴,Fuzz bassline的驱动也留下了很多人心中最印象深刻的Radiohead时刻。
《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被Thom说是最能代表Radiohead的一首。这首的灵感来自于Scott Walker和潘德列斯基,Jonny编写的合成器背景受到Olivier Messiaen的启迪采用了一部分的马特诺琴。后者不仅仅是Jonny偶像之一,其作品有流派融合色彩,也可以说是Soundscape的实践者,并且推广了早期电子乐器的使用。
St.John的管弦乐队带来了广阔又孤独的听感,如果说前三首的Radiohead是遨游,那么这一首便是漂泊。琐碎的段落有机拼凑在一起变成了恢弘的赞歌,Thom的悲伤在这里不像《Creep》《No Surprises》那样给人淡漠和疏离的感觉,反而悲壮而磅礴,冰冷的folky rock。
《Treefingers》有人说是对Radiohead印象最反叛的一首,但专辑进行到这里出现这样一首Interlude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这样柔和致密的Synth pad声效实际是由采样吉他完成的——由Ed的器乐Solo变成了Ambient。相比其他曲目对Autechre和Aphex Twin的学习,这首更直接地接近了《Music for Airports》的Brian Eno——其他曲目虽然没有这么多的Eno气质,但也通过强化氛围和情绪的双向作用贯彻了Eno的“Sonic Mood”理念。
《Optimistic》开启了这张专辑摇滚向的一面。如果说《The Bends》《OK Computer》折射的有早期Pink Floyd和R.E.M.,《Kid A》里摇滚的段落则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明确具体的概念。就像《Optimistic》在吉他贝斯的驱动中,他们也在追求与专辑整体相融合的“冷感”,跟《OK Computer》一般想象丰富,但更加凌厉锋利,磅礴的合唱和拳拳到肉的器乐都有比前作更明显的空间感,或许脉络上类似于R.E.M.《The One I Love》,但这样具象化的电气声音在摇滚乐发展史的主流并没有前例。
《In Limbo》就有更多更充足的电子脉络,创作之初这首被命名为《Lost At Sea》,是专辑里比较早被创作的曲目。但这样一首以鼓机为雏形的曲目,在成品上反而以冷冽的吉他音色和生动的拟电流声带来的深厚的层次感更吸引人。仔细听你可以发现这首有足量的器乐基底,听感上却做到了电气化。
《Idioteque》采样了Paul Lanksy《Mild Und Leise》的四和弦合成器段落和Arthur Kreiger《Short Piece》。基于Jonny写的一段模块合成器旋律,这首充斥着IDM和Techno的美感,那段听着颇为“愚钝”的合成器动机让我回想起20世纪中期的惊悚片。这同样没有走出《Kid A》整张专辑的听觉预期,而第二段Chorus的Thom用5/4与4/4节拍的不协和也能在这首歌整体的秩序中找到散乱的存在感,就像《Kid A》给我的整体印象一样,他们把那些看似理念上偏差的东西恰到好处地组在了一起,用破碎零散的乐句、节拍和整体系统的氛围成功对摇滚乐进行了重构。
《Morning Bell》被风琴和军鼓推动,至于5/4还是10/8还是8/9的节拍到这我已经放弃细究了,只是编曲里节拍的机械感与吉他旋律的重组拼贴带来的吸引力难免会让人惊叹于他们对细节的收束。器乐的音色和Micro-melody的利用,导向了丰富的碎片化设计带来的电气质感。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的管风琴进一步渲染了悲壮恢弘的气氛,成为一曲涤荡的悲歌。跟专辑的开场不一样,它并不强调氛围包含的情绪,而是通过情绪勾勒出氛围,更具体也在沉浸中有更明显的导向。Thom不是引吭着“Slow down”,却模糊又实在地指引着我们的情绪抒发。很多人说《Kid A》像一次宇宙航行,但《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却给我一种静海边陲的自在与惬意——前面歌词散句和音乐氛围里多多少少的消沉与压抑在这里都能和解。这首歌里的原声采样以及Mellotron合成的竖琴声都像《Treefingers》之后所有棱角分明的构造的外围,给“宇宙航行”带来了曙光和着陆的方向。
Radiohead的很多收场曲,像《The Tourist》《Videotape》,都有点低迷或者暗沉的意味,《Kid A》反而比较例外地指出了方向。在《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的余辉里,Outro的《Untitled》带着弱化白噪音飞向遥远。《Kid A》给我的感觉就是,纵然黑暗难测偶有光怪陆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时刻都是在进行低压的自我推演。(《The Bends》也是例外,但专辑的思路相对而言似乎不太明显)
或许这是对前两张带来的“Radiohead印象”的反叛,但《Kid A》诚然是一张非常Radiohead的作品。他们放弃了摇滚的秩序,缩减了吉他,取而代之的是模糊的氛围,纵然如此,他们依旧沿乘了《OK Computer》的情绪主导和想象力刻画。封面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内容的复现,锋利的冰山,爆发的岩浆,深不见底的天空......《Kid A》里的情绪带着具体准确的情景,这也给听众提供了解读的一个方向。
就这张专辑,概念的官方解释是来自人类遗传学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也是为献给世上第一个复制人而创作,就像“Kid A”的释义为“一号复制人”,以及《Idioteque》对科技的讽刺与《Optimistic》对人类能动能力的思考等等都是佐证。但专辑歌词本身被拆解,或许也可以认为这张专辑的概念本来就是被他们质疑的——“成员们在创作过程中试着钻研互联网以及其它技术,同时也常常切割歌词的字句和语法再随机组合,这也是该专辑没有印制歌词本的原因之一,因为Thom Yorke觉得撇开音乐独立看歌词根本没有意义。”实际上,专辑名来自他们的一台音序器,封面则以科索沃战争的一张照片为灵感。他们看似背离了摇滚乐的宗旨,却又完成了所谓的摇滚精神。
不论这样电气化的融合与突破给未来的艺术摇滚发展提供了多少启迪,这张专辑本身就非常值得赞许。它对于Autechre和Aphex Twin的学习,以及对Can和Neu!的采撷,以及融合80年代末Talk Talk式的后摇,这本身就是扩充了这张专辑的内容,也证明了摇滚与电子在根源上的共容。这是天马行空的构想,而这种构想本身也可以认为是摇滚乐理念的重建。或许它并不那么耐听,但它背后的想象力以及那些隐隐藏匿着设计感却自如合理的段落无论什么时候收听都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