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Britpop/Pop Rock/New Wave
Release: 1994
Label: Food
前两首对Disco的涉猎就足以昭示Britpop更是一场运动,而非某种具体精确的流派。《Parklife》的意义可以与Pulp《Different Class》类比,虽然同样在Stone Roses和The Smiths处传承吉他摇滚,Blur走向了更新浪潮化的XTC和The Kinks,也因此,Blur的音乐听来更富于变化——用“聪明”来形容Blur,其实是比较到位的。
《Parklife》这张专辑意义重大,它标志着英伦摇滚运动的全面开始。吉他摇滚大致是英摇的基本特征,但英摇的核心在于曲目中由内而外散发的“英伦味”,Damon Albarn在美国巡演失利后开始了对英伦文化的反思,认为Blur的音乐要有英伦文化的独有气质与内涵,以此作为对Nirvana为首的Grunge文化的反抗。在《Modern Life is Rubbish》《Parklife》《The Great Escape》(“英伦三部曲”)中,对英伦文化的诠释被发挥到了极致。
《Girls & Boys》在合成器和摇铃中走来,从这里你就能得到对Blur的第一印象——不正经。他们就这样戏谑诙谐地开启了这场名为“Parklife”的漫谈,欢快跃动的和弦进行与古怪的音效,以及弦乐底色配上“定语从句教学”一样绕口洗脑的副歌,Girls & Boys带来的Blur印象是相当具体的,但他们在这首歌里的呈现丝毫不刻意,而英伦摇滚需要的就是这种随性。
《Tracy Jacks》在颇有千禧气息的电音效中开场,旋即转换成吉他贝斯鼓三大件进行的舒畅旋律,“Wooh-Wooh”和干脆简洁的Riff足够令人印象深刻,Bridge又温和平缓如温煦阳光。弦乐回潮后,仿佛这首也只是聊天中的一场打闹。《End of a Century》值得注意细节的,吉他Riff的重叠和巧妙点缀的和声,铜管牵引到曼妙氛围的Bridge抒怀。而在这样温和轻松的氛围,他们表达的是颇为讽刺的世纪恐慌。
《Parklife》同名曲是绝对能引起注意的。Phil Daniels的献声给这张专辑带来了精彩的生活喜剧气息,由此也能看出《Parklife》看似只是某个想啥聊啥的午后漫谈,但它所有的幽默也像小品戏剧一样隐藏着微妙的秩序。其次就是Phil Daniels这几段Verse见微知著地解剖了英伦生活的细节,相比Oasis在《Definitely Maybe》追求的与听众达到看到歌词心口不宣的默契,《Parklife》更是带你浅游英伦生活——Mourning soup、dirty pigeons、gut lord marchin,这都是再寻常不过的英伦意象。
其次Blur在《Parklife》里刻画的生活是全面的。总能看到Blur/Oasis音乐的阶级比喻的讨论,但他们描绘“Parklife”是跨越阶级的,无论是啤酒肚的、喂鸽子的、开跑车、清洁工都在“阶级平等”的“Parklife”里。如Graham Coxon所言,这不是working class,这是park class。这毫无疑问也是讽刺意味鲜明的,阶级地位带来的生活的差异难道可以被忽略吗,当所有人手牵手走向乱世浮生,Blur说的就是乌托邦在理想主义中忽视了个体区别进而实际上没有存在的意义。
沙雕车库朋克的《Bank Holiday》是听感洗牌。“Bank Holiday”意指公共假期,而在“Back to work A G AIN!!”的抱怨中他们在这张专辑里UK牢骚小青年的身份已然明晰。缱绻的《Badhead》在颇“下坠感”的贝斯和“上升感”的吉他的反差中娓娓道来,Damon Albarn唱得让人觉得异常闲适。听到很多介绍说Britpop内容上的颓废,但Blur在所有嬉戏打闹中厌世情结也是带着浮躁的年轻气息的——难免幼稚但是持久单纯。
《The Debt Collector》华尔兹引渡到《Far Out》,《Far Out》的编曲有种怪异的空间感,配上数星星的歌词竟然有混搭的反差感。翻唱自Walker Brothers的《To the End》有油画一般的美感,把弦乐的氛围渲染进吉他旋律带来了末世的不顾明日的纯粹浪漫——这也正是那个时代英国青年所思考的。
《London Loves》又回到了英式幽默的戏谑中,器乐编曲上与专辑其他曲目一样吸引人,拍手声增加了节奏感,“Wah-oh uh-oh”在电吉他即兴中也有俏皮的听感。但在歌词中,“mystery of the speeding cars”之后是“white people just fall apart”——这不仅仅是自嘲,更是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思。结尾采样自BBC London 94.9 Traffic Report。
《Trouble in the Message》听来有点Elastica以及游戏机音效的电声,吉他的声场致密,仿佛置身于上一首歌所言的纸醉金迷里,Damon Albarn的“La La La”效果反而是反差的。《Clover Over Dover》能听得出他们浅淡的忧伤,多轨吉他合成让整首歌都充满层次感,这同样是一首充满有趣和声的作品,他们似是毫不在乎地唱着“Don't bury me I'm not worth anything”。
《Magic America》从歌名就能看出是对美国的反讽。欧洲,包括英国的不少音乐人对大西洋彼岸有意见,Damon Albarn也不是例外,“Magic America”由“Magic People”组成,Bill Barret只是一个外来的代表,即使美式生活的浮华与肤浅显而易见却依旧照单全收。Damon Albarn唱得挺傲娇,“Lalala”的副歌写满了不在意。《Jubilee》则是当时英国人民的心理状态,但又是不着边际乱打一通的,合成器声效做得像一支凌乱的失灵警笛。
《This is a Low》是不错的收场曲,《Lot 105》或许只是首Outro。前者把情绪厚积薄发,集中到Chorus爆发,情绪由弦乐一起起伏,“Low”却是反差的高音。如@e613 所言,Blur成长的这一代见证了英国的式微,更何况Damon是美国巡演失利的亲历者,他知道文化冲击下英国当代文化的处境,这是英伦摇滚文化内涵看似不羁、厌世、追求短暂的快乐其后的颓废思想内核。
不仅是Blur,全世界像《Parklife》这样的专辑可能都再难出现。首先它好听得很聪明,所有传统的走向和基本和弦的安排,在几声古怪有趣的音效或者无厘头的旋律下居然都能活起来,听Blur在混乱中藏着的秩序和各种画龙点睛,但这些警觉之处是潜在所有平凡的编曲中的,这是最本质的好听。
其次这张专辑把英伦复兴的担子挑在肩上,它从英伦生活中走出来,时不时表达对它的牢骚抱怨,本质上还是心存对英伦文化的归属感和眷恋珍惜,这很年轻,也很英式。我相信没有人听Blur会不被他们的巧思吸引,至少《Parklife》里总会有一秒钟让你对90s 迷茫的英国生活产生“走进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