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Screamadelica - Primal Scream (1991)
Alternative Dance/Neo-Psychedelia/Acid House/Baggy
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Alternative Dance/Neo-Psychedelia/Acid House/Baggy
Release: 1991
Label: Creation
从《Movin On Up》吉他前奏与清脆手鼓响起时你就知道人们说“听到了石玫瑰”是多么合理的感受,《Movin On Up》有足够清爽纯净的Intro,与80年代至90年代的英伦音乐味道如出一辙,但当电吉他solo带着几分克制隐隐出现之时,仿佛60年代迷幻音乐的痕迹又有轻微显露,相较于Blur对The Kinks的学习,他们更蜻蜓点水地找到了粗野感与斯文气的均衡点。但显然,《Movin On Up》并不是《Screamadelica》的主导印象,将“Scream”从“Primal Scream”之名中取出,切进“Psychedelica”之中,再加上足够大胆而张扬的撞色封面,这不会是一张这么“恬静”的作品。
于是紧接着在《Slip Inside This House》之中画面立刻切入污浊、混沌、暗涌的舞池之中,The Chemical Brothers的踏实节奏感,The Prodigy的机械律动,Bobby Gillespie带着失衡感四处游移的人声并不像新世纪以来Alex Parker自带致幻味,于此却有更多90年代初期Trip Hop时代地下音乐的肮脏、粗粝内含妖冶的质感,显然Sneaker Pimps、Hooverphonic有从这里偷师。在摇灯般闪烁的前奏音色后,先是承载着歌曲行进的噪声变化为英伦气的键盘,时不时有酸味液体感声效穿梭其间,人声采样与倒放声响,《Slip Inside This House》并不是一板一眼的俱乐部功能性舞曲,它以“Slip Inside”的形式呈现进入迷幻的旅途,并细致展现想象力的模糊又富于变化的外廓。
《Don’t Fight It, Feel It》依旧让人意乱神迷,Denise Johnson于此的演绎在骚灵与Contemporary RnB错合的味道之上与欧陆感已经初具Trance与智能舞曲体态的音色拼贴出更另类怪异的听感,如果说上一首是90s Neo Psych的形态,这一首在键盘灵动旋律响起之时则有后来Moby的即视感。无疑是非常Clubby的一首,但也在鼓机声响的穿梭之间完成了未来之声的预演,几个段落各有重点,键盘、摇铃与沙锤、噪感十足的重酸synth,形成穿梭于各色场域之间的变化感,更不用提将Denise Johnson vocal切成“sample”带来的“这一棒槌那一击打”的立体感。
《Higher Than the Sun》里Bobby的声音终于可以清晰地被收听,混沌敲击声与科技感细碎声响之后是Space Pop气质的辽阔与冷感,bassline细致而谨慎,中部让呼喊、缓拍、碰撞相互交错,铜管嘶鸣与合成器回响,后半段则从光中切回暗处,一整首宛若穿梭于通道之中,持续重复的人声旋律在变化之中自有了前进动力。
《Inner Flight》的奇怪环绕声响,吹管小心翼翼,合成器平稳的呈现与笛声的优美间又有错位却融洽的氛围营造,在前三首致密的元素呈现之后,Bobby的制作于此依旧饱满但留给了听众更多回神的空间,如果说Moby《Porcelain》是翱翔于城市之上,《Inner Flight》则缓缓飞升、漂浮至更高处,吟唱、采样,厚重的器乐在隐隐约约的New Age色泽之下都有带着光辉的神圣感。最终,《Come Together》在酸声效的肆意坠落之间与演讲采样人声一齐落地,细微的Dub感让视野接着扩大,重鼓齐整,Donk音色带有金属敲击的光泽沉浮于合成器的“水波”之间,给上一首的绵延画起了更可触的轮廓。后半段从留白开始,让打击声响、人声、警报声先后填充,再到pad音色带来更完整的承托,铜管小段落,10分钟丝毫不让人产生疲累感。
《Loaded》从上一首的Tribal感中接着行进,用更有魅力的贝斯与键盘相结合,在西部片气质的乡村味吉他之下拼组出空间感,铜管于此先是绽出金光随后又化为草原飞骏,在和谐整齐的动态中保持美感,洒脱畅快之后又以键盘走回优雅,混沌的失真噪响时不时代入Stoner时刻,电吉他又有70年代的弧光,采样片段穿梭之间亦可见盗取主义的精神,富于变化又自然协调地带领听感往返于各种各样的音乐记忆与声音场景中。
《Damaged》拨弦与钢琴以民谣抒情的面目开场,平稳如水波让听众浸入片刻的沉静之中,具有巴洛克美感的钢琴在仿佛The Rolling Stones般不羁精神的吉他solo间互相调和,此时的Primal Scream确与专辑一开场的英伦面貌有所不同,仿佛宿醉后最真诚吐露的时刻。这样一首克制内含回力的Ballad在这样一张电子审美、迷幻面目的作品里并不是凑时长或“清汤寡水”,它更像高密度想象呈现之外与现实的反差和回响。在这样想象与现实边际的体验里,New Age感手鼓与Slowcore氛围的《I’m Comin Down》带着缓慢游移的萨克斯与微波粼粼的合成器漂流于迷幻与具象的交错处,变调后的人声吟唱与更踏实的慢板节奏一齐出现,带着delay效果的片刻时常穿梭于萨克斯肆意又具调理的演绎间,更添一分徜徉的美感体验,听觉在迷幻的深处难分浓或淡只知沉醉。
《Higher Than the Sun》在鼾声之际飘向更深处,Dub与交响覆盖出在器乐之中更明显的回归电气的脉络,相比前半张的张扬,这一版则替代以缓慢延伸的触角,“eooh?”苏醒带来警觉又以变调穿梭于空间四处,仿佛一整场致幻体验的回溯与回环,抽象之外又有浑然一体的听觉呈现。《Shine Like Stars》则在上一首中后段的合成器旋律中结束,并在些许暗潮美感的空旷人声回响与八音盒走向梦境的堤岸,回归更可触的现实。
同样是Neo Psych美学,《Screamadelica》并不像后来者Deerhunter或Tame Impala那样有些“根基不定”的致幻美感,同时也不像一系列Dream Pop创作者那般追求缥缈,相反,它在地下俱乐部轮廓显然的脏浊律动,科技感与太空感听觉与世界音乐痕迹之间打造出了血脉鲜明的躯体,并让听众沉浸于它的动静之间。我并不认为这些迷幻美学是Bobby Gillespie在JAMC打鼓时期或乐队前两张Shoegaze作品路径之下自然发展出的产物,因为Primal Scream于此所呈现的听觉感受在跳跃感之间思路明确,看似肆意实则严谨。Primal Scream以《Screamadelica》成功于主流市场露面,并给日后的迷幻音乐带来了可以追寻的声响,给Trip Hop与90年代的艺术摇滚提供了一定的营养,或许我们同样应该给予之中呈现的不少60、70年代迷幻之声痕迹更多关注,也是在这样承上启下的姿态里《Screamadelica》做出了一个相对来看并不晦涩但又恰然浑然一体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