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石田吉藏
Genre: Indie Pop/Alternative R&B/Singer-songwriter
Release: 2024
Label: Self-released
自上一张专辑《Cloudgazing》发布两年后,独立音乐人 SIENA 再次以一张自己主导创作制作的专辑回归,在细致而具有生命感的流行旋律写作与唱作人意识中完成了自我思考,并在层次仔细却不增压力的听感中更广的听众传递自己的体悟与能量。
《我的颜色不见了…是鬼》在钢琴与在堵塞而带有迷失感的人声效果中展开,这一首由剔透的颤音琴和充满灵动感的弦乐的 Intro 里,SIENA 先是在人声效果中呈现了“在屋中”被拘束的状态,在变清晰的过程中则仿佛是意识的苏醒,短暂却充满效率地将听众一起带入与她一起“向外冲破”的体验中。
《Why Don't You Come Close?》是一首完全符合你想象的,带有主流悦耳预期又契合足致“人”味的 Indie 气的曲目——合成器铺出细致如夜间丛林一般的空灵感,SIENA 的声音则在之间引导听感开启了探索,节奏愈发明显,“冲破这屋”的线索也愈发明晰,最终在失真人声、电吉他与键盘的上扬能量之间开始蓄力,于充满舞动感的车库节奏之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豁达。
“Why Don't You Come Close?”的发问在三分多钟的时间里已经寻找到了答案,于此的 SIENA 在《I feel dizzy, aren't u lonely?》中也拥有了更进一步的自洽,足以向外向更多人寻找触通,也由此她发出了“Let’s 逃离这人海”的邀请。在这首律动脉络鲜明的 Synth Pop 里,你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她与这个时代如孙盛希等 Alt R&B 创作者的一致之处,即是在这样律动主导的曲目里她们可以将来自流行音乐毫无压力的旋律写作作为情绪释放的绳索,至于依旧具有的在“小量感”传递出的灵动和温度,则是 SIENA 与《我想冲破这屋》自己的印记。
《Hummingbird》是《我想冲破这屋》的喘息时间,似乎可以将此前从 Intro 到 Track 3 作为专辑的第一个部分,在新鲜感和治愈氛围的营造之后则是《Hummingbird》以 Jungle 在冲撞感之上以上扬的能量突破,到达一个新的平台或高点。
《我想冲破这屋》标题曲也是一首律动明确,同时具有温度与抚慰感的曲目。作为专辑的核心,标题曲将所有此前的探索、体悟与理解都汇聚成属于当下的独白,SIENA 的“冲破”并不是用爆破式的充满破坏力的“声音表象”,而是在 Chorus 里用 Drop出的留白开拓出空间感——“冲破这屋”并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在想象力与精神层面的与自我和解,继而“为自己献舞”。除此之外标题曲一整首结构里的能量分布也带有细致,Chorus 口子的爆发也的确有一瞬间起舞的画面感,尾奏的吉他也将能量收束于恰好的松紧位置,的确是一首仔细而平衡的曲目。
《“半空中的小孩”》开启的后半章节仿佛是 SIENA 更为深入遇见自己的过程,“冲破这屋”不仅向外,反而也是向内走进到本我的过程。前半张专辑 SIENA 的状态几乎是“完满”的,在一种“女神”的感受中与听众传递治愈的能量,也在十足的“流行”底调中成立;而在后半张专辑里,她更为深刻地走进自己,也展现出更多的来自“唱作人音乐”的面貌。
《“小孩”》里这样一首简洁而纯粹的曲目里她维持的充满挣脱束缚感的演唱反而具有有“面对残缺”的力量,《无限土地》则是标题曲“不是大人不接受缝缝补补”的延伸,在冲破之后完成对自己的劝慰和安抚。《囡囡》于此之上在 Afro 中——似乎方言与 Afro 的契合已经是不少音乐人已经开始着手探讨的话题——寻找自己的“根源”之处、原生记忆与初始面目,完成与自我的距离拉近。
先行发布的《25》似乎是 SIENA 对自己的答复,简练干净的两轨吉他构筑起属于她的空间,SIENA 的 Band Sound 在柔软而通畅的旋律线条之上更具温柔的力量。《红蜻蜓》则是微妙而契合的收尾曲,在《25》对“15 20 21”的自己“nod back”之后,以更为完整而真实的躯体走回到听众的面前,将梦幻的合成器音色沾带上细腻而有温度的情感,继续在上行的听感中与听众一起走向“冲破”的之后。
《25》是的确稳当也适合作为单曲发布的曲目,也由此不得不称赞 SIENA 这次实在在专辑中埋藏了太多预期之外的诚实和仔细,以至于你完全不会想把这一张专辑拿来与她的前作《Cloudgazing》进行“寻找进化”的比较,因为这张作品已经拥有了足够独立且相对完整、自洽的专辑叙事,并在值得肯定的成色上成立。
《我想冲破这屋》是一次完全地穿梭于舒适流行听觉,又能感受到创作者真实表达的体验,听众可以走进与她一起被困住的房间,也可以一起与她突围。相比完全地追寻“另类”的求异,《我想冲破这屋》反而却是以独立唱作人的姿态完成了听众当下对主流音乐的预期,既有可感受到仔细的声音编排,也有流畅而通气的旋律写作,同时包含来自创作者自己的意识,似乎是乐迷们不断强调的“独立与主流隔阂消弭”的收获与见证,也是向一直对流行音乐抱有期待的乐迷们的一次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