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ed by Reo Beans
Genre: Indietronica/Synth-Pop/Noise Pop
Release: 2024
Label: self-released
去年TikTok上Wisp以一己之力在美国带红了平寂20年的Shoegaze,在这之前Zack Schwartz, TAGABOW, Teen Suicide等一众杰出的艺术家和乐队一点点拓展着Indie sound领域,他们笔下的流派融合并不是标签的堆砌,而是那些熟悉却令人内心一喜的全新声音。相较而言,延续了更“纯正”噪音血统的J-Rock,以及以Parannoul为首的K-Indie,靠着真诚怀旧的情绪,在声音的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同于已有成熟的地下音乐产业的日本,也不同于underscores, yeule或是Porter Robinson等近些年先后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后者的社群形同一个个利基市场,游走于中间地带。K-Indie以及与其更相似的多数本土地下音乐虽然也植根于互联网社群的音乐,但更具体一点,是那些卧室音乐人所创制的作品。它们是更接近于“纯粹表达”这一理想的——除了自我标定的框架,基本没有外部的或厂牌或制作人的介入。
这样单核的创作过程,并非“闭门造车”,社群的属性让这样的声音极具包容性,你也可以听到来自各种流派、各地场景的影响。这样的声音在当下,同传统的乐队创作相比,一样可以被听见,而上限却更多的取决于艺术家个人对创作的掌控力。
不夸张的说,Aurora Sky在她首张全长作品中已经囊括到现今几乎所有地下摇滚场景如今推崇的音乐形态(以及摇滚音乐人愿意抱以开放态度的部分电子乐元素,或者反过来)。而且值得欣慰的是,Spirits证明了Aurora Sky的创作在实现力上几乎没有阻力,从Spectrum Aliasing对mbv的高能复刻就可见一斑——我们甚至已经能在Spirits或者近几年涌现的其他本土独立音乐中拥有比肩文章开头笔者掉书袋名单的时刻。
但同时类似Spirits定位的中国独立音乐也证明了抛开音乐专辑的商品属性不谈,没有创作前期硬性的规划,要能在批评上而非普世的审美下做的美观,仅仅具备连贯或完整的叙事,或者纯技术、功能性的展示,是不足够的。简单来说,这是音乐人自身审美与表达力决定的。
Aurora Sky未能在Spirits中做到的,或是出于对单薄叙事的伪装,我们暂且假定为创作惯性所致:厚重的中文修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情感的输出,原本设想中酝酿而起的情绪会变得疏离,逼人流泪的时刻难言是源于文字联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大脑,还是只是因为听觉提供了内啡肽。评价这样的作品有时只能规避或深或浅的语意解读,但是仅仅作为展现技术力的功能性佳作进行赏析无疑也是遗憾的。未来可以是乐观的,我们完全能够期待历经极夜后的极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