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一个月整的越位3.0以及刚刚官宣定档的Can Festival Pt. 2几乎是过去三年以来所有后摇乐迷所公认的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最为重要的音乐活动,也正如乐迷们将这两个音乐节形容为“一种体验”,越位与Can Festival(下文称“Can”)拥有中国大陆音乐节市场中最为独特的品类与定位:高度垂直的流派定位同时拥有趋向多元、口碑主导的音乐人选品,随之而来的可称纯粹的乐迷观众群体以及同样趋向“音乐品牌”的配套设施。在整体商业趋向明显,音乐人阵容重复,“打包感”强烈的设施设置的音乐节市场里,拥有一个“音乐化”程度的音乐节似乎很令人觉得出乎意料。
然而越位与Can能从后摇乐迷中走出并不是毫无缘由。后摇乐迷或许是中国大陆境内“泛另类”品类的乐迷中最具有规模的——即使从“流派”的角度而言,后摇更应该被归类于“摇滚”,但实际上中国市场(或无论哪个市场),“摇滚”一词实在太主流了,其对应的现场受众注定不会那么“乐迷化”——无论是NewNoise、1724、Space Circle等本土厂牌十余年至今不遗余力的氛围构建,或是EDopamine在专业度与垂直性的乐迷社群致力,都让后摇乐迷在十余年间攒聚起了令人惊喜的声量。
这样的规模令人感叹,因为它保持了很显然而纯粹的“乐迷社群”所追求的本质,即在以音乐为连结的中心——这与上述诸多“Influencer”(不单指KOL,实际上在中国的后摇社群内每一环都有在发挥影响力)的致力是绝对相关的,在后摇乐迷之间尽管有“北惘闻南沼泽”这样充满 hype 感的“媒体人标题”,其出发点并不是噱头化的,而是包含着一种乐迷姿态的自发推广的意识。中国后摇乐迷社群拥有自然的“音乐人—主办—KOL—乐迷”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且各自之间并没有太多其他流派所带有的“隔膜显然”距离感。无论是 An Corporation、主唱死了、渐强器乐现场 团队成员身份重合上的三位一体,或诸如其他KOL与其余社群各环的熟络链接,中国后摇乐迷之间拥有非常符合“乐迷社群”初衷的共享意识——遇见出色的音乐随即分享,尽举手之劳推广,乃至给予“更大舞台”的推举。在其余流派之中这可能会成为利益对冲的嫌隙,于后摇社群之间却成为代表着“共建意识”的链条。这不仅让后摇乐迷成为中国大陆各乐迷社群中独特的存在,也在十余年间让中国的后摇乐迷拥有不被新一代“互联网嘈杂”所侵略的稳固生态。
高度乐迷化、音乐化的社群基础是垂类音乐节产生的必然前提。没有太多音乐人定档的品牌绑定以及自有音乐节主办厂牌带来的稳定品控让越位与Can在阵容层面从不丢失口碑,“纯粹乐迷氛围”“流派垂直”则极致对应了乐迷对音乐节相比其他音乐现场的对口需求,乐迷在越位与Can中可以获得仅此一份的连结感,并由此反哺成为音乐节品牌口碑的来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越位与Can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中并不是因循守旧的,相反他们都呈现出了更进一步也更趋多元的品牌意识——例如音乐人选品不单局限于“传统后摇大牌”的方向,向“泛器乐”与“新人”两个方向延伸。无论是越位 3.0 在Side Stage显然展现出多元的阵容设置,或诸如 JPBS、Million Moons 等新团在中国的“初登场”以及 宇宙访客 等此前于听众视野内曝光不高的乐队在音乐节更大观众群的“借力”,都证明越位与Can在本身品牌之上追求“给观众新鲜感”与“给音乐人更多曝光”的更进一步。这是回归音乐节在“音乐化”层面初衷的,也是实在能给乐迷与音乐人圈层在商业意义上带来正向回馈的。
而除此之外,对于音乐节本身作为“体验”而言,越位与Can也无疑是具有“乐迷”导向的。无论是对声音尽可能的考究,以及视效、舞美层面的追求,再至诸如“插曲”这样的延伸收听场域,乃至餐饮摊位的“音乐品牌”关联,以及选址本身,都在推进乐迷本身于音乐节的整体体验,并且效果显然:JPBS 可以在Can散发“视觉化编排”的极致魅力,Exxasens 可以在越位上绽放出强大的感染力,均少不了音乐节本身所能提供的视听支持;更不必论现场乐迷本身能拥有的带动音乐人更佳发挥的魔力,诸如被乐迷们誉为“年度级别”的越位2.0的 Shanghai Qiutian 与3.0的 Tokyo Shoegazer。对于音乐人而言这是珍贵的现场呈现,对于乐迷而言亦是平时在中国巡演可能体量不大的音乐人现场能量尽数感受的绝佳机会——这不仅要求音乐节主办拥有不落后的现场意识(重视音乐人表达所追求声音与视觉、重视观众能感知到的现场体验),也是只能在不浮躁因而尊重乐迷与音乐人的环境里才能带来的。
也如此,越位与Can之所以能在中国后摇乐迷中诞生并行至第三年,本身并不是一种偶然,它是稳固乐迷生态与乐迷素质共同产生的一个结果,或是这个生态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走到的一个节点。在成为乐迷感受后摇音乐人最值得信赖的现场,成为音乐人进行宣传最信赖与可检验的渠道,成为属于“爱好者”的场域,它本身是包含着对于乐迷与音乐人的尊重的,纵使在市场风气中显得多么理想化而令人惊喜,却实在是忠实于乐迷而足以被成为乐迷的胜利。在明天音乐节仍定期举办,一把噪音、你和我、杭州Ska、战马音乐节等同样具有垂直意识的音乐活动仍兴于乐迷之间,我们或许仍能继续期待更多垂类音乐节的诞生、兴盛,这或许并不足以证明这些流派都与中国后摇场景一样拥有依托音乐人走向海外、建立海内外同类型音乐人交流的能力,但至少可能会是垂类环境向好的一个值得继续期待的暗示。